网站首页 > 毕业设计> 文章内容

超越历史的展望

※发布时间:2021-4-14 11:06: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属兔的今年多大当代学者由三代人组成,第一批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其中有些人留学苏联。之初,他们正值三四十岁,而今三十年过去,他们或者退休,或者离开了学术舞台,但这三十年他们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第一批学人的学生辈,现在还在学术岗位上。我们这代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青少年时期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时期恢复高考,进入校园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就三十年而言,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完整,是在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我们来总结三十年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批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上世纪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现在三十多岁,80年代历程基本上没有参与,他们遇到的是这三十年的尾巴,对历史的和反思现在还不能说很深刻或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大的优势——没有包袱,既没有学术上的包袱,也没有文化上的包袱。虽然我们刚参与时学术积累很弱,几乎是跟同时学习的,但我们凭着,凭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凭着经历“”后思考力的增强,获得出色的一种反思能力。加上三十年中,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补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三十年的反思应当说是在感性上和上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

  反思我们所处的历史,必须跳出历史,就是说,我们要有更好的大视野来进行反思与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阶段,我们没有亲历,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上来感受。80年代又经历相似的历史。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发展当中,这两个创造相似的历史阶段,一个被我们遥遥,一个被我们亲历,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比较的要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两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推进历史的力度,究竟如何呢?8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进行了文化研究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段中,做了二三十年代学者做过的事情,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做得好。因为缺乏历史感,我们在重复思考。但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认识到,其实我们做了很相像的工作。能不能这个历史的宿命,回顾和思考这个相像工作的内在肌理,超越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来呢?这是要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清晰的历史性反思,这个坎就过不去,突破就完不成,所以现在的反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总结,而且是一个超越历史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告诉我们,在历史观上,承认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发展陷入无序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交融、整合、吸收、接纳的时期。到了唐代以后文化波峰又一次出现了,但唐代主要是艺术文化,思想性的哲学文化要到宋学之后才成熟的,这是一个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宋明之后思想创造力度又降低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工商文化的萌芽、异族的入主中原都带来特定的文化变异的可能。到清乾隆时考据派的兴起使得文化发展完全失去它的张力,思想变得没有创造力。到了清晚期,就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18世纪晚期时候,世界先进的航海、医学、军火枪械的研究制造,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还在读五经,考科举,背诗词。这种文化上的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思想性前提。

  当代学者由三代人组成,第一批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其中有些人留学苏联。之初,他们正值三四十岁,而今三十年过去,他们或者退休,或者离开了学术舞台,但这三十年他们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第一批学人的学生辈,现在还在学术岗位上。我们这代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青少年时期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时期恢复高考,进入校园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就三十年而言,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完整,是在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我们来总结三十年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批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上世纪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现在三十多岁,80年代历程基本上没有参与,他们遇到的是这三十年的尾巴,对历史的和反思现在还不能说很深刻或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大的优势——没有包袱,既没有学术上的包袱,也没有文化上的包袱。虽然我们刚参与时学术积累很弱,几乎是跟同时学习的,但我们凭着,凭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凭着经历“”后思考力的增强,获得出色的一种反思能力。加上三十年中,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补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三十年的反思应当说是在感性上和上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

  反思我们所处的历史,必须跳出历史,就是说,我们要有更好的大视野来进行反思与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阶段,我们没有亲历,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上来感受。80年代又经历相似的历史。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发展当中,这两个创造相似的历史阶段,一个被我们遥遥,一个被我们亲历,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比较的要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两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推进历史的力度,究竟如何呢?8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进行了文化研究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段中,做了二三十年代学者做过的事情,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做得好。因为缺乏历史感,我们在重复思考。但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认识到,其实我们做了很相像的工作。能不能这个历史的宿命,回顾和思考这个相像工作的内在肌理,超越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来呢?这是要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清晰的历史性反思,这个坎就过不去,突破就完不成,所以现在的反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总结,而且是一个超越历史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告诉我们,在历史观上,承认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发展陷入无序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交融、整合、吸收、接纳的时期。到了唐代以后文化波峰又一次出现了,但唐代主要是艺术文化,思想性的哲学文化要到宋学之后才成熟的,这是一个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宋明之后思想创造力度又降低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工商文化的萌芽、异族的入主中原都带来特定的文化变异的可能。到清乾隆时考据派的兴起使得文化发展完全失去它的张力,思想变得没有创造力。到了清晚期,就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18世纪晚期时候,世界先进的航海、医学、军火枪械的研究制造,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还在读五经,考科举,背诗词。这种文化上的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思想性前提。

  当代学者由三代人组成,第一批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其中有些人留学苏联。之初,他们正值三四十岁,而今三十年过去,他们或者退休,或者离开了学术舞台,但这三十年他们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第一批学人的学生辈,现在还在学术岗位上。我们这代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青少年时期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时期恢复高考,进入校园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就三十年而言,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完整,是在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我们来总结三十年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批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上世纪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现在三十多岁,80年代历程基本上没有参与,他们遇到的是这三十年的尾巴,对历史的和反思现在还不能说很深刻或有切身的体验。因此,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大的优势——没有包袱,既没有学术上的包袱,也没有文化上的包袱。虽然我们刚参与时学术积累很弱,几乎是跟同时学习的,但我们凭着,凭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凭着经历“”后思考力的增强,获得出色的一种反思能力。加上三十年中,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补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三十年的反思应当说是在感性上和上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

  反思我们所处的历史,必须跳出历史,就是说,我们要有更好的大视野来进行反思与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阶段,我们没有亲历,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上来感受。80年代又经历相似的历史。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发展当中,这两个创造相似的历史阶段,一个被我们遥遥,一个被我们亲历,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比较的要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两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推进历史的力度,究竟如何呢?8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进行了文化研究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段中,做了二三十年代学者做过的事情,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做得好。因为缺乏历史感,我们在重复思考。但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认识到,其实我们做了很相像的工作。能不能这个历史的宿命,回顾和思考这个相像工作的内在肌理,超越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来呢?这是要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清晰的历史性反思,这个坎就过不去,突破就完不成,所以现在的反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总结,而且是一个超越历史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告诉我们,在历史观上,承认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发展陷入无序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交融、整合、吸收、接纳的时期。到了唐代以后文化波峰又一次出现了,但唐代主要是艺术文化,思想性的哲学文化要到宋学之后才成熟的,这是一个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宋明之后思想创造力度又降低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工商文化的萌芽、异族的入主中原都带来特定的文化变异的可能。到清乾隆时考据派的兴起使得文化发展完全失去它的张力,思想变得没有创造力。到了清晚期,就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18世纪晚期时候,世界先进的航海、医学、军火枪械的研究制造,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还在读五经,考科举,背诗词。这种文化上的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思想性前提。

  当代学者由三代人组成,第一批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其中有些人留学苏联。之初,他们正值三四十岁,而今三十年过去,他们或者退休,或者离开了学术舞台,但这三十年他们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第一批学人的学生辈,现在还在学术岗位上。我们这代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青少年时期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时期恢复高考,进入校园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就三十年而言,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完整,是在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我们来总结三十年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批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上世纪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现在三十多岁,80年代历程基本上没有参与,他们遇到的是这三十年的尾巴,对历史的和反思现在还不能说很深刻或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大的优势——没有包袱,既没有学术上的包袱,也没有文化上的包袱。虽然我们刚参与时学术积累很弱,几乎是跟同时学习的,但我们凭着,凭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凭着经历“”后思考力的增强,获得出色的一种反思能力。加上三十年中,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补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三十年的反思应当说是在感性上和上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

  反思我们所处的历史,必须跳出历史,就是说,我们要有更好的大视野来进行反思与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阶段,我们没有亲历,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上来感受。80年代又经历相似的历史。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发展当中,这两个创造相似的历史阶段,一个被我们遥遥,一个被我们亲历,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比较的要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两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推进历史的力度,究竟如何呢?8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进行了文化研究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段中,做了二三十年代学者做过的事情,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做得好。因为缺乏历史感,我们在重复思考。但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认识到,其实我们做了很相像的工作。能不能这个历史的宿命,回顾和思考这个相像工作的内在肌理,超越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来呢?这是要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清晰的历史性反思,这个坎就过不去,突破就完不成,所以现在的反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总结,而且是一个超越历史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告诉我们,在历史观上,承认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发展陷入无序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交融、整合、吸收、接纳的时期。到了唐代以后文化波峰又一次出现了,但唐代主要是艺术文化,思想性的哲学文化要到宋学之后才成熟的,这是一个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宋明之后思想创造力度又降低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工商文化的萌芽、异族的入主中原都带来特定的文化变异的可能。到清乾隆时考据派的兴起使得文化发展完全失去它的张力,思想变得没有创造力。到了清晚期,就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18世纪晚期时候,世界先进的航海、医学、军火枪械的研究制造,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还在读五经,考科举,背诗词。这种文化上的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思想性前提。

  当代学者由三代人组成,第一批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其中有些人留学苏联。之初,他们正值三四十岁,而今三十年过去,他们或者退休,或者离开了学术舞台,但这三十年他们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第一批学人的学生辈,现在还在学术岗位上。我们这代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青少年时期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时期恢复高考,进入校园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就三十年而言,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完整,是在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我们来总结三十年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批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上世纪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现在三十多岁,80年代历程基本上没有参与,他们遇到的是这三十年的尾巴,对历史的和反思现在还不能说很深刻或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大的优势——没有包袱,既没有学术上的包袱,也没有文化上的包袱。虽然我们刚参与时学术积累很弱,几乎是跟同时学习的,但我们凭着,凭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凭着经历“”后思考力的增强,获得出色的一种反思能力。加上三十年中,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补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三十年的反思应当说是在感性上和上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反思我们所处的历史,必须跳出历史,就是说,我们要有更好的大视野来进行反思与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阶段,我们没有亲历,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上来感受。80年代又经历相似的历史。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发展当中,这两个创造相似的历史阶段,一个被我们遥遥,一个被我们亲历,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比较的要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两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推进历史的力度,究竟如何呢?8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进行了文化研究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段中,做了二三十年代学者做过的事情,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做得好。因为缺乏历史感,我们在重复思考。但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认识到,其实我们做了很相像的工作。能不能这个历史的宿命,回顾和思考这个相像工作的内在肌理,超越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来呢?这是要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清晰的历史性反思,这个坎就过不去,突破就完不成,所以现在的反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总结,而且是一个超越历史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告诉我们,在历史观上,承认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发展陷入无序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交融、整合、吸收、接纳的时期。到了唐代以后文化波峰又一次出现了,但唐代主要是艺术文化,思想性的哲学文化要到宋学之后才成熟的,这是一个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宋明之后思想创造力度又降低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工商文化的萌芽、异族的入主中原都带来特定的文化变异的可能。到清乾隆时考据派的兴起使得文化发展完全失去它的张力,思想变得没有创造力。到了清晚期,就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18世纪晚期时候,世界先进的航海、医学、军火枪械的研究制造,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还在读五经,考科举,背诗词。这种文化上的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思想性前提。

  当代学者由三代人组成,第一批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其中有些人留学苏联。之初,他们正值三四十岁,而今三十年过去,他们或者退休,或者离开了学术舞台,但这三十年他们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第一批学人的学生辈,现在还在学术岗位上。我们这代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青少年时期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时期恢复高考,进入校园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就三十年而言,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完整,是在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我们来总结三十年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批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上世纪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现在三十多岁,80年代历程基本上没有参与,他们遇到的是这三十年的尾巴,对历史的和反思现在还不能说很深刻或有切身的体验。

  因此,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大的优势——没有包袱,既没有学术上的包袱,也没有文化上的包袱。虽然我们刚参与时学术积累很弱,几乎是跟同时学习的,但我们凭着,凭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凭着经历“”后思考力的增强,获得出色的一种反思能力。加上三十年中,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补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三十年的反思应当说是在感性上和上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

  反思我们所处的历史,必须跳出历史,就是说,我们要有更好的大视野来进行反思与思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阶段,我们没有亲历,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上来感受。80年代又经历相似的历史。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发展当中,这两个创造相似的历史阶段,一个被我们遥遥,一个被我们亲历,无形中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比较的要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两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推进历史的力度,究竟如何呢?8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进行了文化研究工作,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段中,做了二三十年代学者做过的事情,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做得好。因为缺乏历史感,我们在重复思考。但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认识到,其实我们做了很相像的工作。能不能这个历史的宿命,回顾和思考这个相像工作的内在肌理,超越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来呢?这是要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清晰的历史性反思,这个坎就过不去,突破就完不成,所以现在的反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总结,而且是一个超越历史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告诉我们,在历史观上,承认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高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发展陷入无序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交融、整合、吸收、接纳的时期。到了唐代以后文化波峰又一次出现了,但唐代主要是艺术文化,思想性的哲学文化要到宋学之后才成熟的,这是一个从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宋明之后思想创造力度又降低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工商文化的萌芽、异族的入主中原都带来特定的文化变异的可能。到清乾隆时考据派的兴起使得文化发展完全失去它的张力,思想变得没有创造力。到了清晚期,就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18世纪晚期时候,世界先进的航海、医学、军火枪械的研究制造,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还在读五经,考科举,背诗词。这种文化上的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思想性前提。

  

关键词:毕业设计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