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

课程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19-9-6 10:55: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周公解梦梦见洗头课程学习体会 经过潘老师讲授软件工程实践后,感觉对软件工程这门 学科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软件工程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的科 学。对于软件产品,无非是产品定义、设计代码、调试 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可是实际操作却复杂困难,它不比其 它行业产品可预见可触及,所以学好软件工程能为以后从事 软件开发行业打好基础。 在软件实践这门课中,讲到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软 件编程的方法。提到软件开发也可以像书法一样,采用 临贴的方式,借鉴他人的优秀代码资源。临摹优秀软件是学 习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正如一首诗中说的:“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软件开发也是一个道理。为 了真正地掌握软件开发的技巧,“临贴”是个不错的起步方 以前总是觉得,既然编写一个程序,就应该完全靠自己,那样写出来才有成就感,才算是自己的程序,可是这门课程 我原来适当地借鉴别人的东西,也不算抄,相反,还可 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可真是与以往的观点不一样了。 具体如下: “软件编程,拿来主义的作用很大: 1、源代码交换方便。 2、可行的例程序用处大。 3、借鉴现成少走弯。” 不过借鉴别人的东西可是有说法的,可不是盲目地抄袭, 下面是一些提到的途径: 1、既有系统:借鸡下蛋,买来就用; 2、书本例子:简单修改、直接使用; 3、联机或联网帮助:帮助文档、支持; 4、软件源代码:LinuxApacheEclipse„ 5、互联网资源:论坛、搜索引擎、新闻组 借鉴过来后,还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比如说代码的具体 作用,完整性,还要考虑每个借鉴过来的东西的好坏。这些 都要多方面考虑,可不能因为前面说软件编程可以借鉴别人 的,就盲目地抄袭。到时候代码弄一堆凑在一块儿,谁也不 知道它们会不会好好工作。弄不好乱了程序计划是小,公司 的损失可不是哪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课程还提到,应该用一个小项目先从头到尾地练完,这 样,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以增加不少开发经验。看来,不 学习此门课程,还不能深入地解读软件工程的奥义。这门课 程为我们深入地了解软件工程这个庞大的前沿学科起到了 推动性的作用。以上是我就此门课中提到的众多方法的一小 段做的一些浅谈,更多的知识还在于我们自己去学习体会。 转眼间,接受课程教学方式也有大半个学期了。记 得在这门课程一开始,您就和我们说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 当我第一次看到与我十几年所受的教育,呈现出来的迥然不 同的教育之后,我和大多数没上过您的课的人反应一样, 觉得只凭短短的一个学期的课而想要改变我们长达十几年 的学习习惯和教育习惯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当我发现, 不仅是我们在您的“下”看问题已带有某种和以前明显 不同,甚至可以说更进一步的思想深度的时候;还有上美学 课,几位学姐回答问题表现出来的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老师问她们是不是上过詹老师的课,而回答是“是”的时 候,我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而是一群人。我才意识到,我那时的想法是多么和幼稚。 与此同时,我的心里一股油然而生,这是不同于一开始 的那种单纯的对于您学识方面的敬佩,更多地是亲身感受到 了您的教育使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而产 生的。我很幸运。(其实老师今天说的没有一点反应, 有点夸张了,多少还是有点的)。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敢说真正地懂得了很多、 了解得有多透彻,但我却能肯定地说我收获颇多。这短短的 几个月的学习中,在思想上或许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我 知道了思考问题应该朝着深层次、度的方向考虑,以一 种历史主义视野看待问题。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做一 个“无立场主义者”。我也慢慢开始了解到什么是人文学、 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领略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生命评价 的形式,是怎样影响人的思想维度;也体验了什么是真 正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或许是课程教学范式和从小 所受教育的明显不同于我造成的强烈的冲击;当然,也 可能是因为我将来很有可能要语文教学的岗位。我对于 文学教育问题感触是最深的。所以,我不满足于仅仅只停留 在内心感触的层面,而是尝试着更深入地思考当下文学教育 这一现实问题。 我想,对于我们这个专业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今后是 很可能都是要教师的道,从事学科语文教学工作的。 但是,当我们自己教育学生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和我们之 前受到的传统的“经验教育”一样?这值得我们反思。您说 过,“语文教育要成为整体性的文学教育的一个步骤。语文 教育的最高形态是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最高形态是生命教 育。文学教育是一件神圣的事,它给人以希望和光亮。”作 为一个文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个体鲜活的 生命形态变得充盈、丰满。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文学观念中曾说到,“文学体现 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记得詹老师您也 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活动主体,缺乏 创造性、选择性、自觉性和的人是不能成为活动主 体的。而这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问题,更是体现在生活、 学习等方方面面。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接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后所形 成的这种的思维模式确实不是在朝夕之间能够改变的。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只是否定其中一些 不合理的、偏离正确教育方向的不良倾向。不可否认,应试 教育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是符合当下国情和教育的实际情况, 有其存在的合和一定的社会作用。比如说高考,如今在 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只能通过这种选拔性考试来选拔人才, 因此每年高考也确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应试教育 不只是出现在中学,而是从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存在了。 在小学生从一个看似“”的角度提出问题和想法时,总 是被老师无情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主观题总 是有标准答案。而学生只需要坐在课堂上,等着“被” 知识,然后死记硬背去应试。长此以往,最后出现了大学生 毕业论文“不堪入目”,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也是不足为奇 了。这无疑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您说过,“教育是教书育人,大学是教最高深的书,育 最全面的人”。这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如何育最全面的 人?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下,应试教育在短时间之内应该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代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学生打破惯性 思维。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这种模式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性思维、思考能力和创新 能力,等等。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不再是“教与被教、 灌与被灌”的关系,而是鼓励、引导学生,适当时也可以像 詹老师您一样,有必要的“”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除了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 这些外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之外。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如今多元文化价值冲击下的当代社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 合理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文学教育是 一项内容复杂、度的、艰巨的工程,其深邃性、广袤性 和复杂性也不是现在的我所能够认识完全的。因此,以上只 是我个人的看法,在这浅薄的认识中,我也不知道存在着多 大合。 近些年来,教育的呼声较高,但真正能坚定不移的 付诸行动的人少之又少。有热情、有想要做好教育工作的冲 动固然好,更重要的是有内在因应的强烈愿望,有决心、有 。如您所说,不管有多少人不认同课程教学范式, 您仍是坚定地走在的道上。对此,就我个人而言,如 果我将来能够成为文学教育工作者,我不敢说我有多大的能 力和抱负去改变国家教育体制。但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 一个具有性思维、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其他素质能 力的青年。或者说,至少会有一点点基本思想上的转变和收 获。而不是缺乏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判断,陷入“群体性 庸常”,只会的平庸之人。教育的力量还在于让每 个人成为他想成为而且可以或者应该成为的人。 文学教育的道曲折而漫长,其成功绝不可能是一 两个人努力所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千千万万,甚至是一代 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对持有共同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及 不懈追求与奋斗。期待在若干年后,会有越来越多像詹老师 一样的教育者,将自己所能散发出来的点点星光聚集在 一起,文学教育,甚至是中国教育的前进方向。 天气微凉,坐在寝室内,没有蚊虫的叮咬,这样的日子 很是难得,这样的好天气,不写点什么似乎说不过去。坐在 电脑前,打开老师的新浪博客,想看看近期是否有文献要阅 读,看了看同学们写的,读着读着,自己也有颇多, 就想把自己的写下来,生怕这些会瞬间走掉。 对于您的文学理论课,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 情我难以用合适的词语来称谓,只能用又“爱”又“恨”来 表达。 下面来谈谈我对于您的课堂那份难以言说只能用“又爱 又恨”来表达的情感。 就先说“恨”吧。没上您的课之前就曾听学长学姐说过 詹老师是文学院一朵“奇葩”。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时, 无法判断这是褒义还是贬义的评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 的吗?除非你瞎了,否则,请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我更愿 意带着一份好奇而又忐忑的心去了解您的课堂。我之所以用 “恨”来表达对于您的课堂的看法,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 让我一下子适应不了。的课堂讨论模式、要求我们阅读 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文献、还有课堂回答问题要使用合理简 洁的表达方式、摒弃惯性思维去看待问题等等。从小学到高 中,十二年来,我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那种老师生听 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对于那种模式无 力的同时又很希望得到些许改变,然而当老师您的教学 方式做了些许改变时,我们竟不能很好地理解您的这种教学 方式了。这对于说希望教学方式得到改变的我们来 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和嘲笑?就如秦旭洁同学所说的,口 口声声说要飞翔的我们,当被真正放飞的时候,我们自己却 不会飞了。您的课程教学让很多同学对于您的课堂有着 一丝恐惧和(当然这些同学当中也包括我),特别是每当 我深夜阅读你要求看的文献时,遭受着那些生硬的专有名词 的轮番轰炸时,我的恨意就更加深了,我的脑海里甚至会想 起学姐学长所说的“奇葩”一词,进而把它看作是贬义的评 然而,我心怀一丝恨意与的同时,心中更多的是感激,我也把这种感激表达成对于您课堂的一种爱或者说是期 待。同学们都说这种始于周一,终于周五,我从心底接 受这种式的成长,因为它新鲜又刺激。我们之所以感觉 到备受正是因为它地了我们的不足。每当我 看到别的同学在某某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亦或是在 面前从容简洁客观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看到了自己 的不足之处。在您的课堂上,您经常给予同学们很多讨论的 机会,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虽然我没有更多地在课堂上 发言,但我很享受在课堂上认真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这样 我可以通过同学的回答,仔细思考同学们看待问题的方法, 进而与自己的思考方式做些许的比较,找出自己的思想误区, 。您也在课堂上常常提及视野、立场、与方法 等词。我们总是用一种立场去看待问题,用惯性的思维去思 考,常常陷入思想的误区,这些误区也常常会被您看作是我 们任性的一面,每当我们在做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陷入思想的 误区,您没有直接表达出您自己的看法,而是更多地表达出 我们如何走出思想误区的方,即常提醒我们抛开任性, 学会站在角度科学合理地看待问题。我想这样的课堂模 式,不只是单纯的“授业解惑”的教书层面了,而更多的上 升到了育人的层面,因为这种度的思考方式足以让我们 在以后的人生道上受益一生。 您说,教育存在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每一个人成为他想 成而且应该成为的自己。我也相信文学教育也有一种力量, 会让遭受应试教育荼毒的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且应该成为 的我们。中篇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不也告知了我们存 在着这样的一种不该被我们所遗忘的可能性吗? 在课程教学范式实践中,我们无疑是实验品。然而 当您的遭受他人的不理解,您用“这是一个很难把道理 说明白的时代”来加以解说。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问题想必 教育学者们都看出来了,而看出这些问题之后加之解决的老 师又有几人?参与实践的又有几人?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且尚 未涉足教育事业的我也许无从考究,我也只能庆幸自己赶上 了的班车,既然上了“的车”,那为何不抛开, 欣赏沿途的风景呢? 一个学期的学习不长也不短,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是至深 的。也许将来的我也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教育学生也 会是我将来需要探讨的问题,而您的文学理论课无疑是一种 启蒙。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提及采访山村教书自愿者卢安 克的话,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教育就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还是不 故意。您也常说您只能培养您能培养的学生,我不知自己是 否是您能培养的学生,但我愿意与您的教学范式产生因 应,因为我相育也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因应,不管是 故意还是不故意。只有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一学期的文 学理论课程后,我也真正地明白了您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而且是长在荆棘中依旧的奇葩。最后,衷心祝愿老师的 课程教学范式能够成功。 本学期即将结束,衷心地感谢各位老师,让我们学到了 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术。本学期,黄老师为我们上了两门课 程:提供《信息技术教》和《教育研究方法》。现在课 程即将结束,是时候反思一下这两门课程的教与学了。以下 就是我对这两门课程的一些学习。 学期初,老师带领我们申请了一个Blog,使我们在网络 上终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这之前我对 Blog 还没有很 深的认识,虽然听说过,但却末接触过。Blog 申请后第一时 间让我感觉到的是:原来网络也是有我一份的。学习这两门 课程,老师基本都是利用 Blog 进行教学的,我们也充分地 利用了它进行了基于网络下的学习与交流,这让我们学 到了很多课本上根本没有的知识。在此我想,利用 Blog 行教与学常有利的,如果以后我当上了老师我也会这样做的,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利用价值。 对于《信息技术教》,我们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之 外,主要还进行了两次实践:“说课”与“试教”。在这两次 实践中,我表现得不是很好,主要的原因是太过于紧张。到 我试教的时候,在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可是当我走 上的时候却忘记从何说起了。理论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 多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通过实践去巩固,这会在以 后的教学中一一实践,通过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最有效 的教学方法。 对于《教育研究方法》,我们主要是围绕了一个研究实 践任务,这个任务让我们体验了一次基本完整的研究过程, 在实践中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我们小组研究的课 题是:《高州师范分院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学习状况》,这个课 题主要是为了了解一下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的一些学习心 态而做的研究,我们通过这个研究了解了教育研究方法的整 个过程,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少有点帮助。 对这两门学科的一点意见:1、利用Blog 进行教与学是 一个很好的方法,这让我们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2、因 为时间的关系,教育研究过程显得有点急促,没有怎样准备 就要进行了。 作为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感受课改新思维,使 用课改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 是一次,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以 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 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氛围;它更注 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 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 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 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 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对话。 “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信息 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 式的课改对话,使得课改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 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被打开了,思又指 引着出,出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 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 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 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 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或做 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 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 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 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 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 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和谐 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 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 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 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 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 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 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 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 的课改也迫切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 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 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 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 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的研究,达到以科 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 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 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 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 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 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 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财成国际

关键词: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