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论文> 文章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7-12-4 11:27: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而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首先,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阅读教材;其次,认识的任务是从接受作者的知识、经验、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三,认识的基础是阅读实践;第四,认识的条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二者缺一便不成其为阅读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地读,整体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营造了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主动进入自主探究中,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积极引导、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因此,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使他们从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感受。

  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把课文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让学生全部感官与去接触语言材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