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论文> 文章内容

优秀论文选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齐飞 文明传承共学科育人一色

※发布时间:2018-9-16 18:03: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文章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赖以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家园。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是千百年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之所以能将古代文明发扬光大至今,有赖于传承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子曰:“幼志于学。”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少年时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育是奠定一生教育的基础,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对新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在教室的墙壁上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文化角来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教学时,参考相关典故,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文字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叙述上,体验中国文化的精湛与美妙。同时,还可以结合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语文教学文本选择入手,根据教学目标,从基于文本显性文字的内容、文本文字的合理推断、文本整体所创设的氛围等角度,适时、有机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同时,强调要合理、合情和适度。

  一个汉字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这可以说是国学的基础。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汉字。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的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涉及形体的变化,而且包括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书法教学,让这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正正也像它”,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广为传诵。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而且比重很大,内容形式多样。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激之情,而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内容很多,词就显得少些,其实词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有两首词《蛮》和《卜算子》,这样的词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上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综合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历史故事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可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习俗和节日等。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巧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由来。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传统名著不可忽视。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开创了语言叙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具有深远意义。它们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军事对文化的影响,有鲜明标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无论是浪漫主义叙述还是现实主义叙述,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形式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孔明借箭》出自《三国演义》,当时三国鼎立,刘备联孙抗曹,但双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间表现出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也表现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小气嫉妒。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出自《水浒传》,主要塑造了108个好汉的英雄形象,所选章节表现出鲁智深的智勇双全。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较难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只有在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分章深入阅读。可以让学生与教师或同学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不能充分考虑到各地各学校的实际、不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而提出的,是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学自主开发的一些富有特色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学校及教师要增强传统文化资源意识,理清传统文化的脉络,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拓展课等课程形式。如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文化如节气、民俗文化等校本课程,还可以编写教材来辅助教学。

  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既可以对课堂教学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又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及其深层内涵,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及个性潜力优势,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及教学的,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本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而且能够促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感。

  教育方式、教育场景是多形态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充分结合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对于子孙的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对于后人的教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些家训对于培养个人的品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家庭而言,强调的就是一个“孝”字。这个优良传统首先是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家庭教育中父辈的影响作用将会是巨大的,家庭里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父慈子孝、兄姊友善、家庭和睦,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另外,社会的传统文化将会对个人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会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否则,单靠课堂上干巴巴的讲授,会使丰富的礼仪文化陷入单调、乏味的模式,不利于礼仪文化的有效及礼仪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社会教育的覆盖面非常广泛,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教育的责任需要教育部门、部门的强力支持。另外,礼仪文化可借助现代来实现其局限性的拓展,使得文化能够更好更快地。

  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犹如将民族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因子随着成长而逐步融入血液,为他们的生命打上民族的底色,激励他们放飞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俞灏明烧伤后复出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