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

揭秘身边的“翰林学士” 一人曾做毛岸英老师

※发布时间:2016-1-29 14:43: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与集思想家、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好学勤思,博古通今。因此,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是须“有学问”的。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几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的得力助手。

  的选用,起因于看了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觉得“乔木是个人才”,所以点名调当了秘书。来到身边后,在的影响下,读了大量理论著作和文献。

  由于的埋头苦学,使他具有了深厚的理底。1971年夏,南巡中在回答丁盛“是什么样的人”时说道:“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 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别人搞了几个月,没有搞出头绪,他一写,就写出来了。《再论的历史经验》也是他写的,写得不错。”文 字能力出色,逐渐成了“中央一支笔”、“ 中央大手笔”。

  陈伯达之所以能够成为的秘书,是因为陈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较为有特色的发言吸引了。当时,会上对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争论,陈伯达的发言较好地 阐述了孙中山的思想。陈伯达刚发言完毕,就站了起来,高兴地说道:“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散会后,就把陈伯达留了下来。晚上,请美国客人吃饭时,又邀请了陈伯达。席间,与陈伯达关于古代哲学的谈论,使他们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手下的“一支笔”。

  田家英最初引起的注意,是因1942年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看后,颇为赞赏。虽然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 但从中看出了作者较深的中文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此后不久,就把田家英调来当了毛岸英的语文、历史老师,后又经过几次特殊的“面试”,便 正式选调田家英做了自己的秘书。

  喜欢吟诗作赋、泼墨挥毫、博览群书,也希望身边人员能经常与他交流。秘书受他的熏陶,也都被培养出广泛的兴趣爱好。20世纪60年代,因 病疗养而离开多年,在休养期间,他开始学写古诗词,并将习作呈送审阅,因对诗词的浓厚兴趣,故而忙中偷闲,对每次送来的诗词“终 日把玩推敲,帮他逐句修改”,如此书信来往不断。曾说:“《词十六首》都是在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 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这件事,还引起的不悦:“你的诗词费的心血太多,简直是的再创作。以后不许再送诗词给,干扰他的工作!”

  陈伯达与共同的爱好在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陈伯达曾讲授过先秦诸子课,擅长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而这正是当时思索的热点。20世纪30年 代,陈伯达在的指导下,曾一口气写下《墨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等哲学文章,并引起的很大兴趣。他对陈伯达 说:“《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借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探讨,借助于呈送文章向请教,陈伯达与毛泽 东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

  田家英比小29岁,如同子辈,但由于田家英喜欢文史,跟一拍即合。一读了好书,便向田家英推荐,共同的兴趣爱好,填平了他们之间年龄的 沟壑。在的影响下,田家英还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并陆续买了上千幅清朝字画。闲暇时,评论古人书法,常成为和他的共同话题。

  已经逝世多年了,他的四位秘书也早已作古,而发现和挑选秘书的过程也成为让人难忘的历史故事。

  中央一支笔、秘书:

  ,1912年生,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

  于1941年担任了的秘书,并成为中央重要的笔杆子,他先后协助编选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线》等重要党史材料,并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文件。

  1945年8月随同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的同乡、同学乔冠华此时也在重庆,老友相见甚欢。此时的乔冠华也 是个笔杆子,发表文章也使用“乔木”作笔名,而当时也正使用这个名字,两个“乔木”聚集在一起,他们发表文章时便叫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个“乔木”。

  乔冠华曾经到土宾根大学哲学系,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晚报》工作,撰写评论,就是此时他给自己取了笔名叫乔木,当时他并不知道老同 学胡鼎新进入延安并且也取名“乔木”,好在一个“乔木”在,一个“乔木”在延安,距离遥远,倒也不相干,不过也曾闹过一个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的 的妹妹方铭,看到刊登“乔木”的文章,便以为哥哥在,并且还给哥哥写了信寄过去,但是这封信最终却送到了乔冠华的手中!

  这么一来人们渐渐发现有两个“乔木”,于是称延安这个为“北乔”,称重庆那个为“南乔”,而眼下两个乔木竟然相聚在一起,这就“麻烦”了,有人要他们其中 一个更改名字,但是两个人都喜欢“乔木”这个名字,都不愿改动:“南乔”以为,他本姓乔,用“乔木”笔名,顺理成章;而“北乔”呢,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和妻 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怎能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于是便有了为“二乔”断名这一趣闻。那天大家在那里谈起了“南乔”和“北乔”的事,一 致请作出评判。经问知道,是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乔冠华真姓姓乔,“北乔”的真姓姓胡,于是提出一个:“北乔” 在名字之前加个“胡”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从此两乔之间便有了区别,而“”的大名也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建国后曾担任中央机关报《》社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等职,参与编辑了《选集》,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丰富经验和 编写经历使他对中史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1951年6月,起草了《中国的三十年》,以的名义发表,这成为了的代 表作。

  1956年的一天,刚刚从起草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过一口气来的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给了他一个重大任务:写一篇赫鲁晓夫的大文章!事 情源于苏共二十大苏共对的,起草了《再论的历史经验》,该文发表以后一时间震撼国内外,不止一次地称赞过它,这再次 显示出深厚的理底,这篇文章也成为一生笔耕的巅峰之作。这时的他,已不仅仅是“中央一支笔”,而是“中央大手笔”了。

  曾说是“一介书生”,这话颇为合适,虽说当多年,但是他依然书生意气,书生作风。

  “”期间,怀着深深的失落感离开了并多次受到。1976年10月粉碎“”后,随着的复出而复出,并为做了 许多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线而努力,之后又积极推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发起和编写工作。他以高 度的责任感对正确评价肯定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2年9月28日,因病在逝世,终年81岁。

  总管家、日常秘书:田家英

  田家英1922年生,本名曾正昌,四川成都人。

  1937年田家英到达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宣传部工作。他于1948年10月担任的秘书。在此之前田家 英曾担任毛岸英的老师。那时毛岸英刚刚回国,汉语讲不好,打算请一位老师来教毛岸英历史、语文,而就在此时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侯 方域说起》一文,读后颇为赞赏,认为文笔如此老辣深沉而作者竟然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颇为感慨,当毛岸英需要一位老师时,自然而然就想起 了他---他熟悉文史,年纪和毛岸英差不多,请他当老师教历史、语文,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田家英开始当起毛岸英的老师来。

  自从担任毛岸英的老师之后,田家英和的交往就逐渐多起来。那时由于正处于胜利的前夜,的工作异常繁忙,秘书工作加重了,需要增加新秘书,这时在陈伯达、的推荐下,田家英开始当起了的秘书。

  田家英为人忠厚老实、细致干练,深得的信赖、倚重,的存折、稿费、印章都交给他,这充分显示了对他的信任。

  作为的日常秘书,田家英把主要的精力与才华都用于协助工作。他事无巨细,凡是需要他做的他都尽力做好,从起草文件、下乡搞调查、处理直至保管存折,可以称得上是大管家。他对极为,又和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使他们成了忘年之交。

  田家英有看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能许多像贾谊《过秦论》这样长篇的文章,对他来说,古诗只是他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有深夜工作的习惯,为 此,田家英也保持着与同步工作的习惯。1961年11月16日清晨,忙碌一夜的田家英刚刚准备睡觉,就连续接到机送来的三封内容相同的 信,让他查找“雪满山中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的出处。田家英知道将有新作问世,凭着他对古诗词的深厚功底,没费多大功夫就找到了诗的出 处,那是明代高启的《梅花》九诗之一里面的,是婉约派的作品。自己的诗风豪迈雄健,但是他对抒情味浓、艺术性高的婉约派诗词也不,在这些诗的触 发下,直抒自己的宽广胸怀,写出了很多堪称千古绝唱的好诗。

  但是由于晚年过分强调,在思想上,田家英和产生了分歧。田家英向来,把他视为导师、父辈,正是因为他对的爱之切,才 对一些倾向忧心如焚,正是由于他不会“见机而作”,使他成为和陈伯达的,进而被安上了“毛著作”的。

  那是1965年的寒冬,再次来到杭州。该年12月他在杭州召集五位“秀才”---陈伯达、田家英、胡绳、艾思奇、关锋开会,要他们每人为一本马列经 典著作写序,由于那天的情绪非常好,便海阔天空地聊起来,所聊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写序的范围。谈着谈着忽然又转移了话题,针对1965年11月 《文汇报》所载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12月8日《红旗》所载戚本禹的文章《为而研究历史》,说了一段评论式的话。他谈话 刚一结束,陈伯达就把这事告诉了,于是原本只作为随口而说的话却要整理出谈话纪要,于是这一任务便落在了田家英的身上。田家英看过纪录后,删去 了对姚文元和戚本禹的那段评论式的话。此时的田家英完全是出于正气、而删的,不料他的这一举动却了一伙,于是他们给田家英安了一个在当 时足以置其于死地的“毛著作”。

  田家英是一介书生,他继承了读书人的好传统---好学敏思、忧国忧民、洁身自爱、不慕名利、以天下为任、以为念,正是这种优秀的传统铸就了他新一代读 书人的性格,即便身居高位也不曾异化为官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他无法防御那些玩术的,最终成为他们的品。

  1966年5月23日,被逐出的命令给田家英以沉重的打击,他自缢而死,离世之际不过44岁。1980年,田家英的冤案得以。

  长期的人、机要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1916年生,原名叶良和、叶佐臣,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石湾乡平安洲村人。

  叶子龙少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真理。叶子龙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1935年年仅19岁时就来到毛身 边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2年,叶子龙一直在身边工作,时间长达27年。作为长期在身边工作的人,叶子龙一直跟随南征北战,陪同毛 两次访问苏联,护送进京,从延安的枣园、的西柏坡,再到的丰泽园,这期间凡是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忠 厚诚挚的品格,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多次得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称赞。

  在身边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要冒着很多所无法想象的风险,同时也要有异乎寻常的勇气。叶子龙在担任机要秘书时也曾被人过,这就是所谓的“事件”。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作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有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的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不做无用的事,不说无关痛痒的话, 所以对他说过的话要格外的留心。进城以后,叶子龙总想尽量地把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为此想过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录音的方法。录音作为现代 化记录的手段,对于记录、整理、保存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为此,叶子龙几次与中央办公厅主任谈这 个问题并请示筹划录音工作。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机要室便陆续购买了录音设备,培训了专门的录音人员。不料这在“”中却被一些 之人成所谓的“事件”,说是在毛身边“搞活动”,是“为彭、罗、陆、杨集团搞情报”。在这所谓“秘密录音”一案中,不仅中央办公 厅的领导干部和机要室的许多同志害,而且还了中央和地方单位的一些负责人,使许多好同志了。

  叶子龙把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把他从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培养成为一名党的干部,同时他也从那里获得了多方面的财富。1962年5 月,叶子龙调任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他告别了,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叶子龙1982年11月任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1 月任中华人民国咨询委员会委员;1983年7月任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6月离职休养。2003年3月叶子龙在逝世。

  责任编辑:薛贺 SN118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