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

凝聚法治力量 共建和谐美好新扬州

※发布时间:2016-10-1 14:49: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报记者张玉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号角,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扬州提供了重要遵循。法治既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保障与支撑。“建设人民满意、社会公认的法治名城”,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定信念和郑重承诺。

  近年来,我市在落实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探索末端治理上求实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扬州;加强立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扬州;以“四位一体”管理服务机制扩大基层民主,构建和谐新扬州……五年来,我市民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已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局,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法治扬州——

  依法治市加快推进,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中共扬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扬州的实施意见》,拉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新格局。

  “推行法治,法治思维是基础,法治方式是路径。”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市委中心组法治专题学习活动中指出,各项工作的开展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方法来推动,要坚持以依法行权、公开竞争、监督制约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的法治方式来实施。

  2014年12月,市委常委会《重大事项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施办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常委会的议事决策规则,确保重大事项决策于法有据、合法合规。2015年,市委还专门建立了党内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工作,有件必审、有错必究,严把文件、政策制定的法律关,坚决维护党内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今年1月,我市举行市政府法律事务专家咨询员聘请仪式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法治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以法治视角为扬州建言献策。近年来,扬州依托法制办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办公室,组建了由62名专家组成的市政府法律事务专家库,遴选13名专家咨询员,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架构、厘清权责,逐步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市积极开展“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之中,促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领导干部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潜移默化中,更多的转变正在发生。这几年,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行政部门自觉“修炼”的基本功,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想到的是遵循法治原则。

  我市坚持在推进发展上敬业专业、在行使职权上规矩规范,连续四年制定出台的4批“‘三直接’十大环节操作规范”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其中,对公积金贷款发放管理、强农惠农项目(补贴)资金管理、公办中小学招生择校、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一系列关乎百姓民生的关键环节操作规范,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取得了良好成效。群众说,这就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法治政府。

  “让老百姓面对面地对一些部门工作进行评议,以前我想也没有想过,现在不仅评了、议了,还当面进行了询问。”市法治评议团成员、邗江区安平社区的何春涛说,“被评议的部门很认真,不仅听取我们的意见,还进行了整改”。2013年起,扬州全面推开法治评议工作,通过组建社会各方代表参加的法治评议团,每年对4家执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开展进行第三方评议,逐步形成年度、实时、专项、效能等五大评议格局,推动有关地区和部门共整改问题32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11个。

  2012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创新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司法服务站和法制宣传员、司法协理员、巡回审判员、特邀调解员和执行联络员资源,构建“一站五员”社会管理机制,这只是我市坚持以法治思维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严格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切实把依法治市体现在每一个案件审理执行中,体现在每一个警务为民服务中,体现在每一个矛盾纠纷调解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的满意度、信任度。

  2015年7月,一个好消息传来:经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扬州获得地方立法权。

  为了推进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我市建立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落实地方性法规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并积极健全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今年1月,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扬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这也是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市在实施地方立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将让我市今后的立法工作有章可循。2015年12月,作为我市规范规章制定和监督等程序的基础性文件《扬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暂行规定》正式施行,这也是我市制定的首部规章。

  法治扬州的建设,离不开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

  2012年,全国第一个建成市法治文化体验馆在扬州开馆;2013年,全国第一个法治文化标识——扬州法治文化标识公开亮相;2014年,扬州确定每年12月为宪法宣传月,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教育,建设全民尊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2015年,全国第一个研发法治宣传教育管理系统……

  在城市建设中,扬州科学规划选址各类法治场馆、公园,建成全省首个市级法治文化体验馆,被誉为“开创了全国法治建设新路径”。其中,在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继承其独特表现形式展示法治内容,在古城改造、江广融合带和沿江地区等的规划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并以城市河湖风光为基础,建设运河法治文化风光带,形成“东园西湖北馆南基”的法治文化阵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场馆、中心达586处,实现了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阵地全面覆盖。

  此外,市检察院建成了全省首家市级警示教育基地,近年来组织市内外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近两万人次;在全市400所中小学开展“法治课间餐”活动,组织法治示范课60余次;“12309检察为民服务车”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进行法治宣传,接受法律咨询。

  五年的努力,全市群众法治宣传教育满意度较五年前提高了6.9个百分点。扬州市民不仅尊法学法守法,还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敬畏法律、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养成。2013年,扬州荣获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市称号。

  平安扬州——

  建立立体防控网络,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平安,是一座城市幸福的基础。今年2月的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谢正义强调,建设新扬州,最基础的和第一位的永远是建设平安扬州。

  对于公安来说,平安就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氾光湖,平安扬州的“模范样本”。这个三面环水、交通闭塞却拥有常住人口1.4万余人、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仅有一名叫李树干的警察驻守。而这里的刑事发案率却是全市最低。

  当下,土地承包、农田调整等事务,因牵动千家万户的利益,被称为“硬骨头”。“这些工作与警察职责没有多少联系,可每到关键时候,村干部都会喊我到现场。”李树干说,一名称职的人民警察要常进百姓的门,与他们说得上话。26年间,李树干处理化解矛盾纠纷5300多起,做到“矛盾不激化,纠纷不出岛”。坚守“孤岛”26年间,李树干没在村民家吃过一顿饭,没有收过老百姓一次礼。乡亲们说:“信这个人,就信他说的法和理。”李树干荣获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打开扬州公安“群英谱”会发现,扬州有6名民警先后荣获公安部“一级英模”称号,被称为“扬州现象”。近年来,扬州公安抓队伍建设有一个成功经验:以先进典型引领队伍建设,营造崇尚英模的良好氛围。扬州先后涌现出“徐兆华式爱民标兵”“徐敬全式警界铁人”,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成为全国公安系统的典型。

  英模人物的根本价值,在于激励和塑造更多的英模,他们的精神引导广大干警在平安扬州的建设中大显身手,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扬州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原则,以有效预防打击犯罪和着力解决突出社会治安问题为目标,全市进一步织密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业务协作网和网络空间防控网等打防管控“六张网”,初步建成了“人防、物防、技防、意识防、网络防”五位一体的立体防控体系。

  构建大巡防,是平安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平安扬州的幸福版图有多大、有多远,全是靠人民警察这些城市“打更人”日夜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前不久,市民李先生早晨推开家门,发现五里庙派出所的两位民警站在门外,他们微笑着递上一包衣物解释道,凌晨时分,外地一流窜犯在李先生家行窃,刚刚得手就被民警抓获,为了不影响李先生一家的休息,他们在门外守候了多时。被百姓誉为“飞虎队”的江都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前不久又在工作表上加新任务:在每天巡逻强度不减的情况下,开展“进千家店,访小区万户居民”活动,向市民发放平安调查问卷。用队员的话说,城市守护得好不好,由百姓说了算。

  不少外来企业正是看重扬州这座城市的平安氛围,纷纷选择在此落户投资;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一批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扬“安营扎寨”、建立研发中心。扬州,一直在构筑一道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安屏障。

  针对社会面巡防,目前扬州已形成市区5分钟内控圈、15分钟城门圈、全市半小时外控圈、区域半小时协作圈的“关城门”工作机制。常态警情下,全市每日有一千多名民警和两千多名保安在社会面开展巡防工作。

  命案侦破是公安机关保民平安、促进和谐的底线,也是检验侦查部门破案攻坚能力的试金石。市公安局实行命案“六长必到制”,每当命案发生,市公安局分管局长、刑警支队长、案发县(市、区)公安局长、分管局长、刑警大队长、派出所所长“六长”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形成强有力的指挥中枢,迅速集中相关警种力量与资源,发挥整体作战优势以快制胜,科学配置警力、器材,时刻处于作战状态。其中,定下一条“规矩”:重大案件力争48小时告破。用警方的话说,对办案民警的高要求,就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一组数据显示:省公安厅连续五年通报的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等指标测评结果,扬州均高于96%,在全省名列前茅。

  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是平安扬州建设的基础工作,堪称“第一防线”。

  近年来,扬州政法综治部门深入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对治安重点地区、突出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治,强化特殊人群、重点人员服务管理,构建了以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医疗、劳资、交通、拆迁、环保等五大专业调解组织县(市、区)层面全覆盖,个人调解室村(社区)全覆盖和推进城乡统筹的社区网格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全一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

  15名农民工,被拖欠6万余元工资,心急如焚之时,他们选择寻求法律援助,仅仅过了24小时,这些工人就拿回了欠薪。为何群体性讨薪纠纷能够如此快速化解?这要得益于市司法局推行的“非诉调解”工作模式。走进市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让人眼前一亮,这里集来访接待咨询、“12348”专线咨询、自助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突出残疾人服务特色,兼具法律援助、法律宣传、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服务。

  事实上,扬州早已实施扩大法援事项创新工程,不断拓展法律援助服务新领域,积极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法援案件,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对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全面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和谐扬州——

  “四位一体”扩大基层民主,全民参与共创和谐生活

  “你对生活在文昌花园社区感到满意吗?”在文昌花园成立十年之际,社区居委会组织了一次民意和谐调查,几乎所有被调查居民都表示满意。

  2005年8月28日,文昌花园社区挂牌成立。十年间,文昌花园从当时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成如今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郑翔总结出的“以党建为龙头,形成战斗堡垒;以服务为抓手,感动千家万户;以文明为追求,提升居民素质;以创新为动力,完善社区工作”的“郑翔社区工作法”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解开繁难复杂的基层治理方程式,归根到底是“民主法治”提供了一把钥匙。“当时社区有三多:困难户多、残疾人多、失业人员多。”郑翔回忆说,这些年来,文昌花园社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和困难,先后搭建了30多个服务载体、36个社会组织,让广大居民成为这个社区的当家人。依托这些服务平台,文昌花园社区聚集起了1372名志愿者,他们发挥各自特长,成为社区里不拿工资、永不下班的服务人员。

  休息的长椅能否增加?垃圾池是否可以扩建?针对涉及社区全体居民和集体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都要启动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程序,主动听取、汇总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居民。

  年初,有居民提出社区缺少儿童游乐的场地和设施,建议将以成年人为主的体育建设场所扩建为儿童游乐场所。有居民希望建,有居民又不同意,社区召开联席会,将84楼栋的居民请到社区,并邀请区体育局、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辖区单位、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会议上,每一方的观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既听取了84幢居民所提出的担忧,又征求了社区居民意见,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将儿童广场搬到社区会所南侧的空地上。

  只有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社区的工作才能得到居民发自内心的拥护。

  这些年来,围绕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扬州不断建立健全规范、科学、高效的社区体制机制,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机制。目的只有一个:完善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提高群众参与度。

  文昌花园社区的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正是和谐扬州的一个缩影,社区居民生活在邻里友爱、互助,城市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在见证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时,人们体会到了更多浓厚的真情。

  作为一座文明城市,扬州还有一群引领和谐向善的人们,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满满的正能量感染了每一个人。

  2013年10月29日上午,在宝应县泾河镇泾河村,农民张志成发现村民张秀兰掉入泾安河后,顾不上脱衣服,纵身跳入河中。最终,张秀兰获救了,而张志成却消失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享年59岁。十年里,他已从泾安河救起4位落水村民。张志成救人事迹经中央和省、市、县各大媒体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一座充满和谐与大爱的城市,这是一方孕育好人的沃土。多年来,扬州努力扩大典型在全社会的影响力,用典型引领社会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典型事迹的热潮,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典型当先进,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扬州这片道德沃土孕育的平民英雄不胜枚举。耿高鹏、张志成……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面孔,汇聚成了扬州见义勇为的“道德群像”。

  好人有好报,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些年,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正形成新的工作格局,表彰奖励、权益保护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其中,各级党委政府把见义勇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更高水平平安扬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每一次见义勇为发生后,见义勇为基金会都会从多方面,给予英雄关爱和呵护。近两年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共发放慰问金和各种补助224.8万元。

  一幕幕社区邻里真情,一段段平民英雄事迹,和谐扬州得到了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州的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如火如荼,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谱写好中国梦的扬州篇章打下了坚实基础、筑起了坚强保障。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