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案范文> 文章内容

武建谋:如灯

※发布时间:2018-1-17 11:06: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三平听过武建谋校长一些学术、报告,他是拔尖的物理老师、优秀的中学校长、同辈中的佼佼者。建谋校长儒雅帅气,睿智大度,非常有人格魅力,让人发自内心仰望,学生称之为男神老师男神校长。三平武校长渊博的学识,更钦佩他的情怀。张维德前辈多次应邀来邵阳,彭大斌前辈曾经在八十年代末携我一起合编过著作,易应书前辈担任编辑曾多次编发过我的文章,骆宏悌是我湖南师大的天文学老师。他们都是物理教育界学养深厚的老前辈,也是我事业进步的引人。读武校长此文倍感亲切万分。每个生命中都会遇到重要的引人,他们像自己的人生。武校长这篇追忆的大作,文辞炼达、情理兼具,从这些跳动着生命活力的字符中,有师者的魅力,有杰出教师和校长的成长历程。好老师、好校长是如何的?读完此文,会许多。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5个年头了,回望教育生涯,想起我一上遇到的,我的内心总会涌起一种浓郁的。我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出一点点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在长沙市一中遇到的三位:张维德、彭大斌、应易书。是他们在我的教育上一点灯,通浚阻塞,让我的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

  通晓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他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和师紧密联系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清代诗人罗振玉亦有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感激中国文字的精深,能有词汇和语句直抵我的内心。

  今年初春,几个好友相约踏春,聊起教育,聊起往事,聊起一个教师燃犀举火的生命价值。他们鼓励我将与几位交往的故事写出来。我想,也是的,尽管我对文字的驾驭不尽如人意,不求能穷尽先生们的风范,但这份情感是真挚而美好的。

  我上课的内容是初二物理压强。那个年代,交通、通信都比较落后,交流活动不像现在这么频繁,城北中学在当地又没有什么名气,生源很薄弱,我在那里工作了八年,才得到那么一次上长沙市级公开课的机会,为此我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工作在城北中学,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梦想,看是否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调入浏阳市一中。求学时代,我随父母下放农村,高中是在中学读的,浏阳一中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对我而言,有一种神秘感和神圣感。

  后来,浏阳市教研员告诉我,那个上公开课的机会之所以落到我的头上,是因为城区几所较好的学校觉得磨一堂公开课确实有点辛苦,他们没有答应,应急之下他才找到我。听到这些,我没有丝毫失落,反而觉得能有这样的机会就是我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感觉更强烈。

  我们学校很小,教研组也没有集体备课。为了准备这堂课,我在少得可怜的几本中去努力寻找可供借鉴的参考。设计好教学流程后,我又找来幻灯机,自己绘制幻灯片,幻灯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电教设备,看着自己按教学设想制作的幻灯片投放出来的画面,总是觉得很美,还有些小激动。我冥思苦想,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创新。构思中,我引入了课堂的激趣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看起来颇似现在课堂的情境教学和自主探究学习的结合。

  来听课的有长沙四大名校的物理教研组长和特级教师,时任长沙市一中物理教师的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应易书老师也来了。我既紧张又激动,自己终于可以得到名师指点了。特级教师理事长四大名校这些字眼,于当时的我而言,在只能仰望的高度。

  没有想到,我的公开课一开场就引起了听课老师们的注意,这从他们有点惊喜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有趣的是,我还发现有几位老师,听着听着不停地往前移动坐凳。看到他们之间相互点头,并朝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下课铃一响,那几位颇有学者风范的老师就满脸堆笑地朝我走了过来,跟我握手,表示祝贺。他们的眼神温暖、谦和,他们都是长沙中学物理教学界很有影响力的老师,其中就有长沙市一中的应易书和彭大斌老师。

  月余后一个大雨天,长沙市一中的张维德主任和彭大斌老师一起来到了我浏阳的家里,问我是否有意向调往长沙市一中工作。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两位老师进来时,都穿着浅米的卡其布风衣,步履轻捷,目光澄澈,神色开朗安详。那时候,穿风衣的人很少,不知什么原因,在我的心里,总觉得这种着装的人好有读书人的气质。后来我到一中工作才知道,这是实验室发给理化老师的工作服,这可真是验证了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落座后,张维德老师几乎没说什么话,也很少有什么表情,只是偶尔冲我微笑一下,他机敏的眼神长时间地盯着地面,认真地听彭大斌老师与我的谈话--公开课时他并没有在现场,我想他是通过观察我的言谈举止来形成一个判断。彭大斌老师好像看出了我有点小紧张,一边跟我说话一边逗着我一岁多的儿子。他说话声音很小,脸上尽是喜悦和真诚。

  尽管当时父亲瘫痪,母亲身体不佳,孩子又很小的家庭现实让我心里忧郁沉重,不过,当我听到他们邀请我去长沙市一中工作这个消息,还真是很惊喜、很向往。几十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来时,雨正酣;送他们下楼时,雨停了,云雾渐散,天边一抹清亮,霁月光风。

  这所学校是湖南最早的公立中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等曾在这所学校求学过,先后走出了18位院士……这些都是到了长沙市一中才了解到的。选择调往长沙市一中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所学校在省城,又是第一中学,应该比浏阳一中还好吧?

  开学典礼那一天,学校给新来的老师发了一枚校徽,约1厘米宽、5厘米长,金属材质,正面深红色,长沙市一中5个行书字阴刻其上,显得特别厚重、有分量。我佩戴着这枚新的校徽,看着操场边的香樟,上摩青天;四千学子,气象万千,当时的心情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感觉。

  一开始给我安排课务,并不很顺利。因为我原来教初中,学校为稳妥起见,把我的课务安排在了初三年级,目的是有一个过渡适应期。不过当物理教研组长兴致勃勃带我到初三年级组长那里报到时,初三年级组长很委婉地了--初三是毕业年级,我毕竟来自弱小的学校,年级组长还是有些不放心。

  张维德、彭大斌、应易书三位先生看出我的尴尬,反复安慰我,说尽快与学校商量做出更好的安排。后来,经物理组协调,我被安排到新高一担任两个班的物理教学。这样的经历,让我感觉到在这所学校首要任务是要在上站得稳脚跟,我也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不能给这三位先生脸上。

  当时,张维德老师五十出头,中等身材,宽阔的前额,留着西式分头。说起话来满脸孩子般的笑意。他的眼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力十分充沛,内心特别敞亮。我一进校,他就主动找到我,把自己多年来反复修改的教案毫无保留地全都给了我。接到教案的那一刻,我真是惊呆了,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完整和书写这么规范的手工教案。隽秀整洁的字体、规范整齐的格式、旁边满是用红笔精心写下的教学反思和补充内容,中间还夹着蜡纸刻写誊印的发黄的试卷,试卷上写满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和问题应对策略。当时还没有电脑,试卷制作都是把蜡纸放在钢板上用铁笔一笔一画刻写出来的。

  先生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一再提醒我每一堂新授课最好都先听老教师的课,再经过自己的理解重新建构,并对我了课堂。先生的课堂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严谨、规范。他的粉笔字写得既快又好,一堂课下来,板书总是把黑板分成整齐的三块。你甚至会感觉到一个物理图示的他事先都经过了认真的考虑,连彩色粉笔的色彩选择都有讲究,尽管当时也就这么简单的条件,但板书仍极富美感。

  有时,先生也会走进我的课堂听课,很客气地说是彼此学习,其实我清楚是为了了解我上课的情况。组里老师听他评课都会有点小紧张,你会讶异于他极致的细致与严谨。他会指出你课堂上说的某一句话中的语法问题,会提到你板书中的错别字和书写笔画顺序的错误,会发现你公式书写中英文字母大写还是小写的失误。

  但我总能感受到严谨的先生评课的语气,总是特别照顾人的情绪。他会在点评之先,说很多溢美之词,有时我甚至认为先生是为了鼓励我的自信,特意放大我的优点。一般青年教师只要经过他一段时间的听课指导,很快就会改掉许多粗枝大叶的毛病。这个方面,我可能是他不争气的一个学生,尽管后来赛课还获得过湖南省第一名,但感觉课堂一直没有达到他的高要求。

  三年后,我顺利教完了一轮高中常规课,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当时,先生已经是学校主管竞赛工作的副校长,他又找到我,鼓励我接任物理竞赛指导教学。竞赛教学一直是名校比较看重的一个领域,且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为此我还犹豫过一段时间。他看出了我的担忧,就不断鼓励我,说我一定能行。还给我开出了最优待的条件--第一年的基础竞赛课程全由他来上,我只需随堂听课学习,再辅助他做一些考试巩固工作,给我充分的时间钻研第二年的提升课程。

  我当时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老师呢,他会中途改变主意吗?但他言出必行,果真了一年。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课上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先生要财务室把上课的津贴都记到了我的工资卡上。他担心我刚来一中不久,经济比较拮据。为此,他也不多解释什么,生怕伤及我的自尊。

  就这样,又一个三年,我带的第一届竞赛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四名学生进入了全国的前十名,其中有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国第一名,并在后来的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得金牌。

  每一种新生事物,他总是抱以主动接纳的姿态。二十多年前,电脑刚开始出现,他就是第一批学习电脑应用的人,并很快学会了五笔输入法。他爱好旅游,为了能在外沟通更方便,有段时间他还自学英语。十多年前退休,他又参加了书法、写作班和摄影班,在一中还办了摄影展。最近他还准备写写他的教育生活回忆录。

  特别令我的是,先生的意志力惊人,我刚进入长沙市一中时,他就每天早晨打乒乓球,水平还排名学校前几位。其间他多次邀我加入锻炼,我也只是偶尔去过几次。而先生除了出差、生病,一就是二十多年,从未间断。先生现在已经是七十六岁的年纪了,仍然腰板挺直,走时年轻人都有些跟不上他的节奏。

  我认识彭老师时,他也是50岁的人了。但他头发黝黑,满面,目光炯炯,看起来也就四十出头。听说他和张维德老师一起分配到长沙市一中时,当时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拍着张维德老师的肩膀说:我们俩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彭老师可是在红旗下长大的,要多关照他啊。张维德老师现在还经常回忆起这个笑谈,未必我就长得苦大仇深?

  彭大斌老师在物理教研组是的大。他跟任何人打招呼总是满脸孩子般的笑容,一边点头,上半身还谦卑地向前轻轻鞠躬,跟他交往过的人无不由衷地赞美他恬淡冲融,真纯。在我认识他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仅有一次,见过他生气的样子。

  高中物理课中纵波一节,难度很大,为了突破难点,有一个很重要的纵波演示仪。纵波演示仪约一米长,用特别细小的钢丝绕几百匝做成,它的优点是演示起来,纵波的形成和传递都看得特别清晰,且很有美感。缺点是搬运器材的时候,如果不事先认真用细线拴定几百匝钢丝圈,就很容易相互缠绕到一起,要再分开来就很难了。有一位青年教师上课演示完后,没有按要求做,钢丝圈全缠到一起去了,后面上课的老师无法使用,而学校仅此一台。

  彭老师站在演示仪前,一声不吭,脸涨得通红。见此情景,我们都怔住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彭老师生气的样子。站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说出一句话来:这节课没有演示实验怎么讲得清楚啊!可以看得出,当时他内心很是着急,但声音轻得像是在说给他自己听,又像在安慰那位青年老师。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极可爱的样子。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物理组的青年教师对物理器材都有了一份特别爱惜的情感。

  听彭老师的课可真是一种享受。先生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氛围非常轻松,但思维特别活泼。他经常会把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处在山重水复的状态。之后,他会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发问,引领学生柳暗花明的奇妙感受。

  最令人的是,先生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对回答问题有误的孩子,他会格外用心,眼神饱含关爱,言语注意分寸,并耐心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生怕有丝毫不妥,伤及学生的自尊。对于特别有创意的学生,他会高兴得像个孩子,那神态会感染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我时常想,当下教育名目繁多,多在模式和外表。彭老师几十年前探索的教育之道,既传承了前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传统,又创新了自主学习、平等的新境界,我们应当好好发扬光大。

  我刚开始教高中,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有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经常卡壳。每当我向彭老师请教时,他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我的心情就会变得轻松许多。他一般会先问问我是怎么想的,并细心聆听,尽可能肯定我的思中合理的部分。

  令我十分的是,以他的经验,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直接告诉我解题思,但他一般不会这么做。他会引导我跟他一起探讨解题思,让我觉得这个问题甚至我的思考对他也很有价值。待问题水落石出时,他常加重语气说的一句话是:对了!对了!就是你这个思!我何尝不懂先生的用心啊,那一刻,温暖和交织在一起。我的解题能力和自信心就是在先生这样的下逐渐长进起来的。多年后回忆起来仍难以忘怀。

  彭老师的专业功底很强,在湖南名气很大,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的。我们到外省去参加物理教研活动,同行总会提起一中的彭大斌老师。听说当年在浏阳一中参加高考,以他的考分是完全可以录取北大、等名校。但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原因,他最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在物理系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最前列。

  张维德老师多次跟我说起过,彭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有一次,他和彭老师一起到中国科技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参观科大教授陈列室时,他看到彭老师看得特别仔细,久久流连于这些教授的照片前,陷入沉思。

  因为他和这批教授同龄,像他这样天资聪慧、志向远大又能沉实于学术的人,若不是家庭出身的原因,恐怕也和这批科学家一样,早是功勋榜上人了。我想,彭老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没有成为科学家,却做了薪火传承之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有的早已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也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圆了他的科学家之梦吧。

  由于彭老师的业务水平高,他和张维德老师成为湖南最早的一批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并成为这个领域湖南乃至全国的领军人物。当时的情况是,一位竞赛指导老师,如果他指导的学生能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得牌,那么个人的声誉就会很快提升,职称等问题也将一绿灯。而一个学生要能在国际上获,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是最后入选5人国家队,全国那么多优秀学生,国家队的人数却屈指可数。

  凭我后来多年的指导经验,能否进入国家队,那可真是实力和运气各居一半。各轮训的名牌大学也十分看重那些优秀学生的选拔,他们给出的条件是:只要学生愿意选择他们的大学,入选国家队时,同等情况可能给予优先。这对竞赛指导老师来说,可谓一个特别的抉择--学生恰好志在该校还好,万一不是,竞赛指导老师如何办才好?

  有一年,彭老师面临了这个抉择,某大学也跟他挑明了想法。彭老师当然十分想这个学生入选国家队,但他对我说:我不能去做学生的工作,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他表示宁愿放弃进国家队的机会,也要学生的,不能为自己一时的名利得失考虑。

  这件事让我内心很震撼,多年后我从事校长工作,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仍然对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提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的办学,不能不说与彭老师当年种下的种子有关。

  彭老师生活中亦是很有情趣的人。他特别喜爱旅游,一到目的地,会立即走出酒店观景而绝不会坐在牌桌上。他很少关注拍照,总是带着好奇的眼睛、欢喜的心情细心体会自然、人文风情。有时为了欣赏一处美景,需要步行很远的距离。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放弃,但彭老师会兴致勃勃带头走在前面,并鼓励年轻人跟上。每当我看到他的这种孩童般的神态,内心总会被他热爱生活的正念。

  彭老师不太看重物质生活。同事们只要看到他穿件新衣服,都喜欢围着他猜价格,不过,猜得靠谱的时候实在很少。因为那个时候的冒牌衣服比较多,而彭老师的衣服多是在边摊随意买的。后来,年轻的冯老师调侃地说,猜彭老师的衣服的价格,只要根据衣服的品牌价去掉一个零或打个三五折就不离十了。不过,也有一次,我们失误了。

  有一天,彭老师穿着一条崭新的裤子,做工也很精致。我们照样把价格估得很低,彭老师急得眼睛瞪得老大,好认真地说:这可是真正的正版货啊!是女儿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咧。彭老师那可爱的样子,这么多年回想起来仍让人忍俊不禁。

  应老师是宁波人,个子虽然不高,但长得特别有型。我的脑海里,经常把他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影星赵丹联想到一起。他目光如炬,声若洪钟。由于他气场很足,任何场合,只要他在,他一定是中心人物。任何事情,只要他在,大家都觉得心有依靠。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多带有天生的成因。我总认为应老师的个性中似乎有着天生而来的豁达和。长沙市一中物理组是全校乃至全市同学科团结协作最好的学科组。人们盛传物理组有四大金刚,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四强如何相容?论年龄、资历和根基,应老师都是当仁不让的教研组长,但他主动让贤。

  物理组一次又一次的提工资、评职称,他都谦让地站在一边,我经常从他口里听到的都是对同组老师的由衷赞美,并把彭老师立为标杆,第一个评为特级教师。大家都被他的襟怀折服,被他的情操。四大金刚和谐相容,物理组整体强盛,一时成为学界美谈。

  我来一中工作一年后,又是在应老师的关心下,我爱人通过试教成为一中语文组的一员。那时,我儿子才三岁,我们一家三口住在筒子楼里,只有一间房子,做饭在走廊过道上。应老师看到房子里原来的床铺太窄,担心我们三人睡着拥挤,又把自己家里的床铺搬来给我们使用,虽然因为房间太小没有用上,但这个画面却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有了如同亲人般的感觉。

  应老师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最拿手的是实验创新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器材,经过他组合和改进,总能灵光闪现。他的每一节物理课,只要有可能,都尽可能通过实验展现现象和规律。因此学生都特别喜爱他的物理课。

  我后来了解到,我能调来长沙市一中工作,最重要的推动者就是应易书老师。他从浏阳听课回来,极力向学校、向物理组推荐我,并多次催促学校,才有了张老师和彭老师的浏阳之行的考察,也才有了我后来的这段难忘的教育经历。

  他对青年教师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提携,青年老师参加赛课,他会反复听课,并毫无保留地提出改进意见。我1994年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从课题选择到教学设计,从实验创新到器材的摆放,应老师都全程参与指导,让我尽快地在一中立稳了脚跟。

  惜天不假年。1996年应老师退休,第二年,他患上了尿毒症。此后透析、住院,病情逐渐加重,与病魔了整整十个年头。我和同事们多次去医院看望他,看到他特别乐观豁达的面貌和顽强的生命状态,我既敬佩又疼惜。

  我是学物理的人,属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有来生,也不相信有天堂,我相信生命只有一次,一别便永远不可再会。遗体告别那天,看到应老师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想到从此人天暌隔,再无聆听之日了,我不禁泪如泉涌。呜呼,我又是多么希望人真的有,来生还可以先生啊!

  从我进入长沙市一中的第一天起,三位对我掖有加,也同样关爱着物理组的每一位青年教师。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他们正是这样的人。这些人德、才、情、趣皆具,于我来说是高山仰止。正是一批又一批像他们一样的一中人成为百年一中的脊梁,成为百年一中发展史上的座座。这于一中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我来到一中,一直和三位一起住在一中对面的家属院子里。陶渊明诗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真是我莫大的幸运了。前些年应老师与我们永别了。今年张老师乔迁,搬到了离一中二十多公里的新居。我一中的房子仅有七十多平方米,三个人住在一起还是有些拥挤,也想最近到外面装修一套房子,搬出一中。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加强学术交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