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论文> 文章内容

张新颖随笔集《读书这么好的事》:这些边角料很珍贵

※发布时间:2020-7-28 12:51: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9月19日下午,张新颖与评论家张定浩、评论家黄德海、《收获》编辑吴越在上海思南读书会就“读书这么好的事”这一主题展开对谈。

  在《读书那么好的事》、《风吹小集》等随笔集里,张新颖写了很多关于外国文学的随笔,尽管他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他坦言,正因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外国文学,写起来反而特别放松,没有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的负担。

  张新颖谈到,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笔这种文体就是做学问的人用边角料写出来的。但对他来说不是,他觉得那些边角料很珍贵。“那么好的东西,我不舍得把它写到论文里面去,写到研究文章里面去,所以我要写成随笔,这个不夸张,我那么珍惜它。”

  黄德海谈到随笔这一文体时说,蒙田的随笔原来叫《尝试集》。“尝试就是法文随笔的意思,所以它其实是一个随笔,这个文体本来就是不断试验的东西,对一个新东西捉摸不定,用这个文字捕捉,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尝试一个过程。这个文体,我觉得可能翻译的问题,翻译成了好像是随便写的东西,其实它是一个很严肃的文体,是在边界之上挣扎的,跨一步退两步,一直不断的过程。”

  黄德海用福克纳写《喧哗与骚动》的例子来说明随笔是一种不断尝试的文体。福克纳在写这个小说时,先后一共写了四个视角,每写完一个视角以为小说写完了,泡枣儿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这个视角完全没有展现出他要写的世界的状况,所以继续加入新的视角。“用一个人的话来形容是尸横遍野的技术残骸,因为所有的都封闭了,前面三个视角都走到边界了,这次来到眼前全是一片荒野,然后这里试试那里试试。很多人不够认真,这个失败只是你没有付出努力,比如《喧哗与躁动》所有技术上的剩余和残骸才是有意义的。”

  张定浩在写作生涯最初,是在博客写文章,主要是随笔,他说写随笔时,很重要。“当你在一个随便怎么写的(状态)时候,你对自己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这个高要求会超出别人对你的要求,就像你写论文一样,只要满足老师的要求就行了,满足期刊的要求就行了,当我自己写的时候我就不是满足他人的要求了,这时候你要满足自己的要求是更加困难的事情。”张定浩用谈恋爱作比喻:别人给你介绍对象,不管什么条件,只要有条件在那里都能找到符合这个条件的另外一半,但是让你自己去找,让自己满意是更加困难的事情。

  在网络时代,变成一件门槛降低的事情,在网络上随处可以看到有许多人以趾高气扬的口吻别人写的作品。对此,张定浩谈到张新颖《读书这么好的事》里面有一篇叫《的一骂》,讲的是徐复观见熊十力,熊十力让他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看到了中间很多不好的地方,被熊十力骂了一顿,说你只看到别人的不好,你要看到别人的好。“我写了一些别人的文章,被新颖老师语重心长教育了一遍,说你老师写别人不好有什么意思,你要写别人的好。当时我不以为然,其实这个话也是听进去了,我这些年慢慢地我写这方面的就少了,对于不好的东西你可以保持沉默。”

  张定浩谈到张新颖也会人,但是他人的方式非常委婉。“隐恶,说好东西的同时,坏的东西自然被显下去了,而不是说别人不好,发现自己的好才显得自己有。”

  张定浩还谈到《读书这么好的事》里谈到的读书之道,读书的时候要把自己先放空,读一些有难度的书,读一些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新颖老师分了三种书,一种书是完全看不懂的,不要看,完全看懂的书是满足自己的感,最要看的书是那些看懂一点,但是不是很懂的书,在这样的书里面获得的东西会更多一点。”

  张定浩认为,张新颖每篇文章都有寄托,他在写别人的时候,背后都有很强的“我”在,是自己的生命感情都放进去,但是写出来之后自己又消失在所写的对象背后,这点也是一个写作的典范。“如何从我他,或者你?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生命体验,没有办法写作。如果写完以后文章里面还着我在说,好像也不太好。这个我如何安放在更广大的空间里去,让一个小的我,如何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大的一群人当中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写作者的谦卑,同时也是一种骄傲。”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