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毕业设计> 文章内容

同学创新能力你有没有?(组图

※发布时间:2016-10-4 15:43: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图为戏剧影视头饰设计作品。记者卢越摄

  本报首席记者张亦筑

  开栏的话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各行各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

  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观察一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窗口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如何?高校该怎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还存在哪些瓶颈?从今日起至7月1日,“大学周刊”将推出“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系列报道,对上述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度剖析,以供参考。

  一座城市的创新,最根本的在于人、与人才相适应的制度,以及成熟的创新文化。大学正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老师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对我影响深远。”

  ……

  5月,重庆大学一名教授在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时发现,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致谢词几乎千篇一律,忍不住发微信朋友圈吐槽:“连致谢词都抄抄抄,能不能有点创新创意啊?!”

  前不久,复旦大学“抄袭门”闹得沸沸扬扬,舆论的声音除了表达出“震惊”、“羞愧”之外,更是批判“中国大学失去了原创精神”。

  近年来针对国内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诸多研究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借鉴”成了提高效率的“诀窍”

  对于重庆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李婷(化名)来说,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初稿、改稿、终稿,基本上都是她在每次交稿前两三天赶出来的。而她的同学中,甚至还有人是在交稿前一天“刷夜”,临时抱佛脚抱出来的。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从网上“借鉴”就成了提高效率的“诀窍”。

  “从选题到结构再到内容,都可以‘借鉴’,说白了就是拼凑抄袭。”她坦言,实际上,各地大学生对这种“借鉴”都习以为常,只要不被论文查重系统“揪”出来,就能心安理得地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这股“借鉴”之风也被中国学生带到了海外,但蒙混过关的成功率大幅降低,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更为惨重。

  5月26日,美国厚仁教育发布了一份《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引起一片哗然—去年,约有8000名留美中国学生被开除!

  数据显示,被开除的学生中,79.04%本科或硕士学位在读,22.98%是因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作弊和抄袭是这些学生犯的最主要错误。

  其实,不光是学生,高校教师论文抄袭、成果造假的事件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并将矛头指向整个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

  被拜登抨击:“中国没有创新”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Innovation)一词,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简单地说,想办法把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就要创新。而创新能力则指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去年5月2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参加美国空军学院毕业典礼时抨击: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是美国的6到8倍,但中国没有创新。

  当真如此吗?

  实际上,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不乏创新,不仅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还有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被很多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的马镫等等,对世界文明进步都影响深远、贡献巨大。

  类似的原创性发明不仅在古代有,在现代也有。最熟悉的发明之一—杂交水稻,在中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进行推广后,让更多人不再为饥饿所困。

  毋庸置疑,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最为重要的基础,而大学则是观察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窗口之一。

  拜登的批评有失偏颇,但中国大学生的确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创新欲望。国内一所大学曾对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过调查,七成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很重要”,但超过八成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并不能主动去培养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是缺乏创新思维。大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思辨能力,对知识只是一味地选择接受,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不敢挑战权威。北京一项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

  三是缺乏创新方法。大学生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应试上,在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创新方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存在差距。

  《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指出,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创新的瓶颈。这与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不无关系。

  没有翅膀,怎么飞翔?

  是什么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曾经在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幅漫画:父母拿着一把大剪刀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责怪孩子不会飞翔。这其中揭示的道理,是父母对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的扼杀。

  80后妈妈王语桐有个5岁大的儿子天天,在家时很喜欢趴在地上随意涂鸦,不过,每次儿子拿着自己的作品给她展示时,她都很头大。“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呢?你看隔壁家的瑞瑞,画什么都像个样子。”

  非要画得像个样子吗?家长这种不经意的引导或管制,实际上很容易让孩子从小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

  接下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经过传统应试教育的“千锤百炼”,少有创新教育,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很多学生的灵感、想法和创意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减少,甚至消磨殆尽。

  “就拿大学生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本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只有少部分大学开设了创新教育的课程。”重庆市创新方法研究会相关负责人坦言,从小到大创新教育缺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如人意的关键原因之一。

  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是评价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大学生拥有专利,如果毕业后选择创业,将更具有含金量,也会提高创业成功率;即便是选择就业,应聘时也会多一个筹码,甚至能摆脱简单一般性地打工。

  记者从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2014年我市大专院校申请专利3535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39%;授权专利1950件,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8.02%。

  尽管这当中大学生作为专利发明人的专利数量尚无法完全统计,但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2014年该校学生作为专利发明人的专利申请仅有12件,均为发明专利,其中有6件是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另6件是老师作为第一发明人。

  “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并没有真正涉及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说,仅仅鼓励创新是不够的,大学教育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创新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去川美看“开放的六月”

  用巴沙木创作的抗战“兵工厂”、还原儿时记忆的巨型青蛙……日前,四川美术学院举行“开放的六月”—2015年本科毕业创作/设计展,今年该毕业展共展示作品5000多件。

  其中大学城校区的展览分为造型类、设计类两个阶段进行,展出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等多种艺术类别;黄桷坪校区则主要展示公共艺术学院毕业生的作品。

  文/记者兰世秋实习生颜宏

  图/苏思马多

  “解剖也疯狂”

  知识竞赛为你讲述人体奥秘

  本报讯

  (记者李星婷实习生颜宏)“我们吃的糖都去哪儿了呢?原来肝脏会把吸收的一部分葡萄糖,贮存起来变成糖原……”一架人体骨骼标本摆放在台上,现场还有大脑、心脏、胃等模型器官,一名参赛队员手拿肝脏模型,正在进行现场解说。日前,重庆城市管理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解剖也疯狂”的知识竞赛。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因此我们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该校健康与老年服务学院负责人介绍。据了解,当天的知识竞赛分为必答题、实物辨认、嘉宾趣味抢答三个环节。

  最年轻品酒师的

  “杯酒”人生

  本报记者张珂通讯员王欣欣

  弹钢琴、骑单车、卖手串……就读于我市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冰阳课余生活很丰富。不过,这些都不是他的“主业”,他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身份—品酒师。

  去年底,李冰阳以19岁的年龄顺利通过WSET2阶认证(英国品酒师资格认证考试),成为我市获得这项认证最年轻的品酒师。

  每天,他都会在微博上推送红酒知识、与粉丝互动;每个月,他至少往返成都一次,给餐饮企业员工做红酒知识培训……在同学们眼中,李冰阳像一列动力十足的火车,在创业的路上疾驰。

  54个“酒鼻子”练出灵敏嗅觉

  李冰阳初次与红酒结缘是两年前,在永川一位做红酒代理的朋友家中,朋友带他品鉴了红酒。正是这次短暂的“触电”让他对红酒着了迷。

  回到学校后,他便报名参加了葡萄酒培训课程,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红酒文化。

  对于一名品酒师来说,嗅觉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刚参加专业培训时,老师拿出54个“酒鼻子”,即54个囊括葡萄酒里各种典型气味的玻璃瓶,让李冰阳用嗅觉识别。这一关给了他个下马威,很多气味自己都不熟悉。

  此后,李冰阳常常到超市闻各种水果的味道,到花卉园里去闻各种花香训练嗅觉分辨。现在,他已能轻松拿下“酒鼻子”考核。

  “红酒达人”微博上售酒

  大一下期,李冰阳用一个月时间在重庆各高校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红酒有较高的接受度,这让他对从事红酒销售有了信心。

  2013年底,李冰阳开始代理智利某知名酒庄在沙坪坝区域的经销。初出茅庐,该怎么打开市场?学电子商务的李冰阳没有开设实体店,而是将目光锁定在微博上。

  每天在微博上更新红酒的品鉴知识;同时,为鼓励更多人转发并关注他的微博,他时常随机抽取网友赠送红酒……短短几个月时间,微博粉丝群便突破万人。现在,李冰阳的微博上有14000多个粉丝。

  通过销售红酒、给企业员工做培训,李冰阳现在每月收入数千元。“今年,我还准备考个珠宝鉴定师认证,今后就能在红酒客户群中推广自己的珠宝产品了。”不安分的李冰阳,脑子里总会冒出新奇的点子。

  跨界毕业设计展吸引眼球

  本报讯

  (记者李星婷实习生张笛)展现环保理念的艺术作品、用动漫形象设计的手机游戏……这些作品将艺术和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日前,重庆大学举行第一届跨学部联合毕业设计展,该联合展由软件、艺术、电影三大学院联合开展,旨在将“跨界合作”的方式引入教学实践。

  红眼绿鼻、四个毛蹄子……这是该校软件学院毕业生魏思成和李豪则设计的手机游戏《熊嘎婆》。游戏里,玩家通过各种手势来操控道具,以逃离熊嘎婆的追捕。有趣的是,其场景设计选取重庆的特色景观如磁器口、索道等,从而达到城市宣传的作用。

  微电影《小丑》运用科技手段,将小丑物化为孤独的形象;手机游戏“广场大妈”、动画片《蟠龙记》等,则结合生活中的艺术讲述人生哲理。

  据了解,此次共有该校2011级毕业生的48件毕业作品参展,这些作品多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想法,且寓意深刻,表现形式多样。

  作者:李星婷颜宏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