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政范文> 文章内容

党政范文版面扬独家优势 文章汇崤函精华

※发布时间:2015-5-20 22:07:1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汝之牛

  来到三门峡已经12个年头了,能在三门峡这座宜居的城市落脚并定居,缘于《三门峡日报》。

  到三门峡之前,我有将近5年的时间在原《汝州晚报》工作。2002年,获知国家有关部门整顿县级,同事们都有些坐不住了,纷纷考虑,我也在不安中于当年6月来到三门峡寻找生,在一个小商场内搞起了饮水机经营,然而不谙生意之道,本来别人能做红火的生意到了我的手中就业绩平平,没办法只有将就着,闲暇的时候就拿本书或者翻看商场里仅有的一份《三门峡日报》。一天,该报报眼上的一则招聘编辑记者的启事引起了我的注意。细想起来,从参加高考那天起,就一直想着当记者或干律师,于是就在参加工作后,在工资还相当低的情况下,自费学习新闻和法律,并在短短两年半时间内拿到了郑州大学新闻(自考)专业毕业证,爱好写点小文章的心就不安分起来,在众人的规劝中义无反顾从汝州技校跳槽到汝州晚,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记者。

  《汝州晚报》被取消刊号,我的新闻记者之也许将走到尽头。正是《三门峡日报》的这则“招聘启事”又重燃了希望。有自学的新闻知识和多年的新闻实践,我对考试并不,信心十足地走进三门峡日大门报了名。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第一个交了卷,在一个多星期后,竟被通知考了第一名。2002年9月15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我来到了三门峡日。

  学习、实习、面试,一道道关似乎很轻松,但一切还要从零开始,再努力,再学习,再实践。到三门峡后,人疏地生,同事的照顾、领导的关心、社会的支持,让我很快融入的大家庭中,也让我感受到了三门峡这座包容性城市的魅力。从编辑到记者,一走来,收获的是厚厚一摞获证书。2008年,我被评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对我一个普通记者来说,算是单位给予我的最高荣誉了。

  2010年,三门峡日为响应上级 “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的,在各县设立记者站,也是领导的厚爱,把我安排到灵宝做了3年的。3年内,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给了我不尽的工作动力,县域新闻工作也算是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当地党委、的认可,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基层工作使自己也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如今,《三门峡日报》走过了30年的里程,我也目睹了她这12年来的快速发展,从手工画版到电脑画版,从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从单一纸媒到多,从几十名业务人员到现在的超过百人……顺、劲头足,新闻精品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和的一,我收藏了不少各个不同时期的《三门峡日报》。这些不仅记录了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了自身的发展历程。每每看到这些,、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没有理由不让这个主阵地基础更加牢固、声音更加响亮。

  与报结缘

  李卫超

  时光似水,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与她相依相偎20多年。

  一起耕耘,一起收获,共同分享,共同喜悦。《三门峡日报》是一棵根深扎在泥土里的大树,我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叶对树的依恋,树对叶的牵挂,意浓情切,历久弥坚。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也是新的。《三门峡日报》犹如良师益友,每一期都耐人寻味。我大学时学的是化学化工专业,因与《三门峡日报》偶然结缘,最终了新闻写作的道。她的指导、和鼓励,使我笔耕不辍,如今安贫乐道、收获幸福。

  回忆往事,如饮一杯清茶,慢慢品尝滋味无穷。20多年前没有电脑,写稿只能用钢笔打草稿,一篇二三百字的新闻,写起来也并不容易,我利用工作之余反复修改,定稿后再把稿子送到。编辑老师边修改、边指导,如何让消息更吸引人?从标题、导语到结尾,老师一一举例,讲得生动活泼,我听得有滋有味。编辑修改总是字斟句酌,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一篇稿子用红笔改下来,已是面目全非,自己却长进很多。我深知,改一篇稿子比编辑老师自己写一篇稿子还要费劲,他们的耐心、精心、细心、热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使我受益颇多,也让我鼓起勇气,更加坚定了写作新闻的信心。

  20多年来,每次到就像回到自己的家,见到了记者、编辑老师,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杯清茶、一番畅谈、一篇作品,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点评,有新意而且有深度。编辑老师还赠送我许多新闻写作方面的专业书籍,使人受益匪浅。新闻知识从点点滴滴到日积月累,《三门峡日报》就好像一所新闻培训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新闻写作的人才。张邦国、王发祥、李万泉、孟国栋、刘书芳、赵安基、胡安乐、尤黎明、梁有才、张广林等老师给我改稿的场景,有时梦中还清晰可见。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了领导岗位,但那份亲情、友情、师生情却永远珍藏在心底。

  每一棵树都有枝繁叶茂的灿烂时节,每一片叶子都有迎着阳光、俏立枝头的光彩瞬间。《三门峡日报》每获得一项殊荣,自己也像得了大一样,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喜悦。去年,《三门峡日报》在全省80多家中脱颖而出,获得河南省报业系统最高项——全省“十佳”荣誉称号,我兴奋地逢人便讲。从每周三期到五期,从到大报,从纸质报到电子版到网站,从开始的小容量到“三贴近”长篇深度报道……30年来,《三门峡日报》艰苦跋涉,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和喜爱。

  树与叶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心与心的牵挂。每天一起迎日出,汲露水,浴阳光,送日落,数星星。相识相知,因为我们彼此相惜,相亲相爱,因为同呼吸心相连。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载,不断地爬格子,连篇的豆腐块,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自己却乐在其中。厚厚的剪贴本,800余篇新闻,一部新闻作品集《聚焦金城》,有自己的汗水,更蕴含着她的心血。我自豪,我出彩,皆因一有她。

  新闻背后的事

  董建中

  老友要我为社庆写点什么,我便想起了早几年发表的几篇新闻,有些事情说起来还有点意义。

  1989年,我在卢氏县站工作。某日,偶遇县民政局局长武振国,他说:“你们搞新闻的,不要整天围着领导转,多下去跑跑,下面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多得很。”接着,他愤愤地向我讲述了某村一户兄弟二人父亲的事,又讲官坡乡一位光棍汉义务赡养独居老人的。听罢,顿觉这两件事很有写头,于是急急奔赴两个地方进行深入采访。

  卢氏北部某乡70多岁的吴老汉,晚年半身不遂,两个儿子不仅不积极为父亲医治,反而不时寻机欲置父亲于死地,其种种,幸得儿媳和女儿、女婿孝顺,吴老汉才得以地苟活。

  官坡乡上川村有位80多岁的老,人称“姑姑”,数十年一直独居在后山垴,生活全靠生产队和村邻接济,晚年体弱多病,起居十分困难。磨口乡龙驹村37岁的光棍汉张换生辗转山间采药时发现了老人的困境,便留下来照顾老人,唤老人为“娘”。这一住就是5年,其间他靠开荒种地、采药种香菇供养老人,并苦学医术为老病,使老人晚年衣食无忧、安然度日。

  我将这两个典型事例合写成《“飞”来的儿子赡养独身老人 不孝之子亲生父亲》的通讯,发表于当年11月21日的《三门峡日报》4版头题,编辑高代瑜还加了百余字充满的编后语。此文一出,社会反响强烈。随后,吴老汉的女儿、女婿作为原告,状告老汉的两个儿子、遗弃老人。时逢年底,卢氏县在事发地公开举行宣判大会,判处其长子有期徒刑一年,两个逆子悖违的得以惩处。而张换生的感人事迹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县、乡,当地学校及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向这对特殊的施以援手,《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也相继报道,张换生的义举得到广泛。

  1994年夏,我家乡的33名乡亲在遂平县务工时黑砖窑窑主及工头,他们被,日夜在皮鞭的下超强度劳动,稍有不从者或被打断鼻梁骨,或被砍断手指,或被挑断脚筋,数名冒死逃脱者一乞讨,步行半月余才赶回家。官道口、司法所接报后前往解救,最终将其中5人救出。我得悉情况后,写成一篇题为《斑斑打工史》的通讯,发表于一家,之后将寄给时任河南省委的同志,李收到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从严从快查处。在时任三门峡市委王如珍的协调下,驻马店市、遂平县两级检察院两度来卢氏调查取证,最终将违法人,村民也得到了相应的经济赔偿。之后,《三门峡日报》以《为了33名民工》为题整版对民工遭受不幸和解救过程作了详细报道。文章刊登后,三门峡劳动局就农民工加强防范意识、权益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劳动部门以此事件为教训,做好警示宣传,以免外出务工农民受到。这篇通讯之后获得了1994年度全市好新闻一等。

  上世纪末,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集体性质的企业职工纷纷,卢氏县供销社系统的各个企业也不例外。但是,许多职工很快适应了社会,迅速转换角色融入商品市场的博弈之中,他们或合作开店,或单独打拼,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于是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卢氏县供销社职工市场大潮中竞显身手》的小通讯,刊发于2002年6月7日的《三门峡日报》头版,后被《河南农村报》转载。没想到一篇报道吸引了本省、本市许多供销社派员前来参观取经,一时间卢氏供销社门庭若市,供销社的领导们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不过,这也引起了税务部门的关注,许多被曝了商业机密的经营户被责令补缴了不菲的税款,但他们不但不埋怨我,还一再感激我,说是我让他们扬名了、光荣了。

  20多年来,我采写发表的文章并不多,但大多见报的文章都起到了所希冀的社会效果,抑恶,激浊扬清,立竿见影,可见的威力绝非一般。当然,我自己也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写作,仅有普通高中文化的我从到处的临时工了县宣传部门的领导岗位,对于《三门峡日报》,对于众多出现我名字的心怀感激。岁月不饶人,但我仍将笔耕不辍。

  日报伴我成长

  贾俊春

  每年不管有多忙,我都会抽出专门时间到邮局一趟,订一些自己和家人喜欢的和,《三门峡日报》是我家每年都要订阅的。究其原因,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这份,它既是我学习的好课本,又是展示我个人才华最好的舞台。感谢日报,我的良师益友,伴我一成长!

  1994年,我师范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学校订有各种,我开始接触到《三门峡日报》。既有我感兴趣的各种知识,又有教育工作中需要的中小学生作文范文。我经常将上刊登的优秀作文朗读给学生听,指导他们从中汲取写作技巧,了几个学期就有了收获。在一次河南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的3名学生居然都获得了银,成为当年我市参赛学生获得的最好成绩。之后,我参加了河南省关于旅游宣传口号的征集活动,推荐的“五千年大河文化 八百里锦绣山川”从全球4万条征集口号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都要归功于日报,让我每天从阅读中学到了各种知识。

  2005年,我调入工作,曾在镇党政办、计划生育、工业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工作,最终任职于湖滨区宣传部门。但无论在哪里工作,我都肩负着单位对外宣传的责任,日报成了我展示单位形象的主要阵地。我传给的每一篇刊发后,我总能发现编辑、记者老师们认改的地方,仔细对比后不断找出不足,经过一段努力,自己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这一切,都要感谢默默奉献的编辑和记者老师,尤其是尤黎明、何东升、纪雨童、徐新格、刘扬会等,我的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和指导。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会成为日报的优秀通讯员,2013年还被评为全市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

  一走来,感谢《三门峡日报》!

  相伴如挚友

  潘占群

  我这人没什么爱好,偏偏就喜欢看《三门峡日报》。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就开始关注这张了。当时虽然是份,但因为它是三门峡升地级市后唯一的党委机关报,我读的时候就有些冲动,总是跃跃欲试向,无奈屡投不中。如何将手写体变成铅字呢?为此我。

  当时,《豫西报》有一个叫“问题与”的栏目,我试着将自己到陕县看到的不平车辆难行的情况写成,用信封贴上邮票寄给编辑老师,想不到很快就被编发了,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那条就被加宽,修成了柏油了。后来,我又去那里,一位工作人员认出我来。他说:“你投的稿子反映了问题,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应该说,这个“问题与”不算真正的稿子,但它是我的作,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此后,我时不时用各种方式向《豫西报》,发表率就增加了。虽然只是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之类的小文章,但我感觉到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由于需要信封和邮票,我当时买了很多,至今也没有用完,只能当作纪念邮票了。后来,搬到三门峡了,到咱口了,为了提高中稿率,我干脆登门送稿子,陆续有了一些收获。

  如今,发稿都用电子邮件,很方便。以前写的多是新闻稿,与编辑蔡仲鸣、胡晓萍老师等版面有关,所以对他们的印象颇深。之后写些回忆类的文章,如写自己当海员的经历,引起了王珊老师的极大兴趣,她专门打电话询问有关细节。不久,我的《十年船行海上 饱览异域风光》发表于《西部晨风》的头版头条,使我在众多读者面前露了一回脸。见报后,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的经历,还挺沧桑的嘛!”

  在这里我要感谢王珊老师,道一声:“你辛苦了!”

  进入2015年,我看到晨风4版推出了“快拍”栏目,就将家里1956年拍摄的全家福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发给了邹森老师,很快就被采用了。由此,我的家庭身世永远定格于2015年3月3日的晨风4版,得到了永久的储存和记忆。

  我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邹森老师!”

  由于我这人笨拙,没有文学细胞,就很少写文学作品,但我这个人喜欢跳广场舞。每天晚上,我都要去宏远市场大门前的广场上和喜欢锻炼的中老年朋友们跳舞。2012年5月,我试着将一篇《舞场》的散文发给郭远庆老师,总感觉自己写得不怎么样,不会被采用,想不到郭老师回复让我重发一下邮箱地址。我照着做了,不久,那篇文章就上了“伏牛”版。

  日报的“伏牛”版我是每期必看,这里不光是美文园地,且内容大多是发生在三门峡人身边的故事,读起来倍感亲切,极富感染力。郭老师修改稿子,一字一句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的是,他用稿一视同仁。

  《三门峡日报》是我每天的食粮,天天捧读,百看不厌,须臾不可离开。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工作不顺,经常流动,很难看到,但每到一个地方或单位我就千方百计地搜寻,。后来有了稳定的工作,置身于办公室,天天与打交道,首选就是《三门峡日报》,先睹为快呀!哪像现在,报摊上、阅报栏随处可见《三门峡日报》,十分方便。

  《三门峡日报》,你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是我终身相伴的挚友,谢谢你!

  培养我的老师

  阎丽平

  前几天,看到“我与三门峡日报”征文通知后,我作为一个在写作上“小打小闹”且至今尚未成什么气候的人,却感到自己还是有一些话要说。在写作方面,我的起步晚、基础差,文字功底又不扎实。这么多年来,我之所以能在写作这条充满艰辛的道上下来,并能在上发表从“萝卜条”到“豆腐块”的文章,说心里话,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西部晨风》曾开办的“百姓话题”栏目。也就是这个每周一期的“百姓话题”为我提供了练笔的平台,更是编辑老师们对我粗糙的文稿地精心打磨、修改、润色的结果。在我创作的上,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2000年8月,我作为随军家属被安排到渑池县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第一天上班回来,我就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在单位感到压力过大,岗位专业性强,单位人才济济,而自己一无所长,担心自己难以胜任目前的工作,让人瞧不起。丈夫笑了,他把一份《西部晨风》递到我面前说:“这每周有一期‘百姓话题’栏目,你可以根据提供的话题练笔写东西,对你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听他这么一说,我好奇地打开翻看,看到下期话题征稿——“公布高考成绩是否合适”。我眼前一亮,心头一动,因为我当年也参加过高考,所以对考生的心态是很了解的。于是,我铺纸提笔爬到桌前开始认真琢磨。因为自己的文字功底差,涂涂抹抹写了半天,也没能写出表达自己想法的句子,不由得感慨:写东西,真是不容易。虽然没有小品中说的那样“六天憋了七个字”,但是五六百字的稿子,却整整花费了我两天的时间。那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还得到邮局买个信封寄走。稿子寄出后,在期待与不安中盼着“百姓话题”的刊发日。2000年8月16日的送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查看,发现自己的话题稿见报了,顿时激动万分、欣喜不已。细细数数,只有短短的177个字,连个“豆腐块”都算不上,顶多是个“萝卜条”,可我还是有一种做梦的感觉,觉得这不是真的。能在《三门峡日报》上刊登文章,这是多年前上高中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记得上高一时,高二文科班有个女学生在《三门峡日报》上发表了一首小诗,引来了全校同学的羡慕和敬佩。好长一段时间,她像明星一样走到哪儿,大家的目光都到哪儿,得不得了。

  初战告捷,我对写作满怀信心,关注每一期的“百姓话题”。不管写的稿子能否刊登,我都去写都去投。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幸福的事是,每天有事做,并心中有所期待。”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让自己着,并乐此不疲。每有稿子刊登后,我在高兴的同时,也很认真地逐字逐句和原稿比对,在查看编辑老师对我文稿的修改和润色中受益匪浅,得到了学习和提高。

  给日报还有个好处,因为不认识编辑老师,就是写不好,刊登不了,也不怕被笑话,因为我是个很自卑的人。初学写稿时,总害怕自己写出来的文稿质量太差,让人笑话,所以文章写好后总不敢让熟人看。当然,除了编辑老师们,谁也不会对初学写作者的文稿予以精心修改。在编辑老师们的指点下,我的文章见报次数越来越频繁了,篇幅也越来越长了。在我不下去的时候,就用“写作上,莫回头,只管写下去”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后来,我从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要想练笔写作,首先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起。”受这句话的影响,我开始尝试着写一些散文。2009年7月31日,我写的《苦辣酸甜军人妻》在“伏牛”版上发表了,这对我来说是真正的大雅之堂。

  随后,“伏牛”版又陆续发表了我的《爱上诗歌不后悔》《兵哥哥》《再回故地不相识》等文。可以说,我在写作上能有这样的进步和提高,感谢日报那些素未谋面的编辑老师们。

  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写作上的指点和帮助,你们辛苦了!

  催我奋进

  何巧玲

  参加工作15年,《三门峡日报》和的编辑老师是一伴我学习成长的。

  刚工作岗位时,每天办公室都会送来当天的日报,这给一个从闭塞山村走出来的孩子带来了异常的惊喜。为了看报,每天下班的时候我只好晚走一会儿。平时,我把废旧收集起来,做了大量的剪贴收藏,现在它们都成了我的宝贝和财富。后来,我跟着日报开始学写短消息,每一次都怀着忐忑的心情,照着上的邮箱发过去。就像每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一样,随后的日子就是等待,像等待恋人的回信一样心情不安。就在渐渐忘却的时候,忽然在某版的角落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兴奋得真想告诉周围所有的人。冷静下来以后,我发现自己短短的一篇消息,也让编辑老师辛苦修改了好多处,羞愧之余,我渐渐学会了写作新闻的技巧。后来,我常常被“伏牛”版的文章所,也开始尝试着学写散文。当我第一次把自己经历的乡村缺水之痛的感受写出来时,被郭远庆老师看中和发表了,当时我激动得泪湿眼眶,泪眼模糊中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对老师的修改更是反复学习琢磨。随后不久,我收到了寄来的50元稿费。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收到稿费,激动、爱惜之情可想而知。我不舍得去邮局取钱,只怕这张单子被收回,我认为它不只是50元钱,而是日报和编辑老师给予我的一种鼓励。

  15年来,《三门峡日报》一直伴我左右,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期待,给我平凡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惊喜。如果说,编辑老师是我最熟悉却从未谋面的,那么《三门峡日报》就是每天对我耳提面命的,催我奋进。

关键词:党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