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论文> 文章内容

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18-8-27 0:44:3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秦勇老婆王芳先简单介绍一下情况:一战,三跨,报考师范大学教原专业,2018考研初试第一名,复试第二名,已被拟录取。本科学校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财经类二本,专业新闻。

  2017年3月正式开始考研生活,因为学校还有很多事,还要上课,所以只是开始复习英语单词,以及看专业课教材,整理笔记。

  线年真题阅读做一到两遍,配合恋练有词上的长难句,去理解、熟读、甚至。(这个阶段主要是克服自己对长难句的恐惧和心理)

  单词——快速过恋练有词和红宝书,把不会的单词和词组记到本子上,单独花时间记忆,保持对单词的熟悉感。把不会和不熟的真题单词记到本子上,也单独记忆。

  线年阅读做第三遍,结合网上的常见阅读技巧,自己分析总结错题原因,并写下来,供最后考试前回忆找感觉。2015-2012年阅读做一到两遍,也是从单词、长难句、做题技巧方面复习。

  翻译——看着真题阅读,在手机的备忘录上打字翻译,自己翻完以后再对答案里的翻译,找出不同之处,做好笔记,时常翻看。我没有专门去复习翻译,虽然也看了一些翻译技巧,但感觉不实用。所以勤奋且时间充裕的学弟学妹,我还是老老实实自己翻一遍,我手速比较快,翻一篇最多40分钟,每天两篇一小时搞定,大家自行安排节奏

  作文——背高分写作,使用方法书上都有。先熟读,遇到不会的单词短语先记,个个攻破以后再,然后默写。我比较刻苦,而且后期时间宽松,背了大概60篇,每天一篇,第二天背新的之前,先复习前一天的作文。大小作文重视程度不同,先把大作文背的差不多了,小作文就很简单了。

  翻译继续,认真做真题上的翻译题,感受真题风格,这个阶段还要总结翻译技巧,网上的+自己总结的。

  作文——我把我背过的作文分成几类,比如大作文有社会热点类、类;小作文有邀请类、感谢信等等。结合书上网上的模板,还有背过的,自己把每类作文都写出来一篇,后期主要复习自己写的作文。有条件但是英语水平达不到的同学,找人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或者花钱定制几个模板。

  真题主要再看一下近几年的,熟悉一下阅读话题,可以找找相关的英语材料。很多考研机构提供这些服务的,他们很喜欢押题,不可全信,只可参考。

  关于完形填空,好歹也是有分的,所以不要轻易放弃。我就是做阅读的时候顺带把完型也做了,其中的单词、词组也都记在小本本上,和阅读里的一样对待。

  我个人觉得,英语考试这东西有点悬,考场上也许你就是对这篇材料有感觉,也许就是一头雾水,这都说不准,所以心态稳住,别慌。尽力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自己英语能力,不吃亏的。

  摸清初试科目考什么,每一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和大学学的有多少重合等等。比如马哲部分重在理解,我就把我大学马原的上课笔记过了一下,以免自己正式开始复习时产生心理。

  把错题标好,重新定位到精讲精练,看是记忆问题还是理解问题,或是教材问题,一个个记好,然后解决掉。

  有时间可以做第三遍,我做了。这个时候我看了1000题上的大题,主要是了解一下看知识点熟不熟悉,没有做。

  跟风买了风中劲草,对我而言,因为总看肖秀荣的资料看腻了,所以换一本书看看,也有利于抓住核心和重点。(因为精讲精练内容太多了,重点区分不明显)

  大题——我着重复习了34题即马原题目,争取不看答案,自己写出得分点。然后对答案,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看这些年大题都考察什么知识点,有的是相同的,只不过具体材料不同。我复习时有同学问我,怎么才能找对得分点,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感觉,还是要多思考找规律,实在不行,就寄希望于最后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吧。

  很多人说,不用怎么复习,最后背一下四套卷就行了。我同意。但是像我这种理科生基础不牢,而且报考北上广这些容易给公共课压分的地方,再加上出题越来越反套。我还是别投机取巧,万一呢。

  今年740题量加大,分压得非常低。有10道名词解释(加了2道)、4道简答、3道论述。分别是10分、20分、40分每道,分值记不太清。

  科目有: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约100分)

  但是不用每本都看,我看书的顺序是: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吴式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论;当代教育心理学;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后期背书也是按照这个科目顺序背的:中外教育史、教原、教心、教研。

  中外教育史是历史类,复习重点在于记忆,大面积铺开,不要觉得一些小知识点不会考,今年就考了时务学堂的名解,我一直都当它是小点不会考,幸好我背书全面而且较细,要不然就失分了。

  看教材,做笔记。常见的一个误区是抄书,不要抄书,报班的同学也不要抄PPT,很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成效。我认为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对每个科目大概有哪些知识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具体做法是:整理教材的目录,建立分级标题。比如中教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古代下面又按朝代分为若干块内容……

  黄金期,小伙伴们不要在家虚度光阴,还是来自习室认真学习吧,这个阶段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后期的复习节奏和心态。

  此阶段之所以称之为强化阶段,是说,要脱离之前笼统看教材的阶段,开始深入复习了,这意味着每级标题下面的知识点,要细化,要揉在一起了。而且!要开始背了。

  我在开学前,已经背了一遍。一开始是7月在家背的,用了凯程《应试宝典》,没有背的特别认真,熟读,并不是一字不落的程度。正式第一遍8月在学校背的,很认真,也很痛苦,但这是必须经历的,后面就好了。8月我重点背了教心,这给我后期背书省了不少事。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背第二遍,把之前看教材整理的框架进行完善补充,会了的再背,不会的开始背。确实背了会忘,尤其是教心可能后面背着背着发现自己根本背错了,不要紧张,及时修正,!

  用一个月的时间再背两遍(这是第三、四遍),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半个月一遍,平均3天背完一科,当然教心教研比较少,可以适当调整。

  做真题:因为我这时候感觉自己知识点还没背好,740真题就那么几年,不想浪费,所以做的是311统考真题,感觉比较简单,而且可以通过选择题和辨析题去纠正自己的记忆错误,顺带通过简答论述知育学重点一般考啥。等311做得差不多了,感觉自己背书背的可以了,我开始正式做线复印纸,没有时间。做完对答案,摸索答题套。

  看论文:我笔记本上的日期显示,我是在中旬开始看北师大老师们的论文,在知网上找的,涉及话题主要是教原方面,比如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课程等等。每天一篇,且做笔记,摘抄主要观点和感觉答题能用得上的句子。我是利用午睡前半小时至四十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个的,看了有40多篇。

  关注热点:主要是微信号,比如:今日教育传媒、教育思想网、中国教育学刊等等。看到有用的同样做笔记,并在背书背到相应知识点的时候一起复习。

  看论文和关注热点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自己能在今年这么压分的情况下,专业课得了232,和这个有关系。北师大出题灵活,看重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思考能力,非常结合热点,而且题目很大。比如我考试的时候论述第一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请结合现实说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内涵及实现径。

  事实上,我在以前看论文的时候,就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章,题干里给的那些提示,我也都有话可说。而且我看多了论文,那些高大上的词句内涵、实现径等等,我已经习以为常了,自己写出的东西自然不会太过于口语化,这在判卷老师看来,也是一种专业素养。

  11月:背书背第五、六、七遍。10天一遍,平均2天一科。连带着把真题题目也背了,我认为没有必要分开背,因为知识点的网足够大,已经把线真题这时候也做完了,我就找其他学校的题目,抽着做了一些。还找了一些考研机构模拟的题目做了做。目的:保持题感,查漏补缺。我在网上买了答题纸,掐着时间做题,每道题目用时多少,心里已经有数了。

  :背书背第八、九遍。但不像之前那么严格,这两遍属于过知识点。再看看真题,以及和同学讨论一下押押题。其实12月初,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可以上考场了,因此最后一个月我心态比较稳,重点放到那里去了。

  :用心的话会发现有一些点是重点,几乎每年都会考,比如教育目的。所以总结,高度重视,融到知识框架里去背。不必要一字一句不落的背,背关键词、关键句。有些话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更好记忆。

  关于答题:答题时间3小时,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名词解释5-8分钟一道,简答15-20分钟一道,论述30-40分钟一道。‚答题纸是空白的,写得时候注意布局,上下左右留点空白,好看还能少写点。一共6面,12页,尽量写满(我当时写了11面)。具体答题时,要知道老师判卷重点看首尾和小标题,所以关键和重点一定在首尾,中间内容要有逻辑,标好123。

  北师大不会给考生留太多时间去准备复试。今年是提前一周出复试专业线,过线就有复试资格。周五出复试名单,知道自己排名第一,意味着面试是第一个进去。周六周日就报道进行复试了。复试包括笔试3小时(150分,90分及格);面试15-20分钟(200分),其中包括英语口试5分钟左右(50分,30分及格)。

  今年教原专业面试改了新形式,两个人一起进去,常规介绍和英文口试结束后,老师让我们抽题,然后讨论和汇报。后来就根据各自的说话内容,有针对性的问了些问题,非常快的就结束了。

  我大概是提前一周开始复习的,因为时间短,所以比初试的时候要慌张。虽然最后结果是好的(复试第二名),但初试成绩出来,感觉自己能进复试的小伙伴,过完年就开始复习吧。

  。我报考的是教育学原理,所以主要复习了初试教原的内容;通过查阅论文,关注了导师们最近五年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一些论文的主要观点。其他的专业如果有参考书可看的话,就要看书。

  初试成绩出来后,就可以找书单开始看了,注意要做笔记。一是笔试可能会用(今年笔试题目中,有一道论述直接问,看过哪些相关名著,请说说读后感。)二是面试时如何汇报也需要技巧。

  对自己报考的专业和方向要有了解,推荐比较思维,比如专业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方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导师们也要了解,北师大官网上有他们的信息,多看看面试就不怕了。

  。保不准会考到,今年我复试的时候正值,所以面试的时候真的问到了热点问题。第五,面试常见问题准备,中英文版。里面道道太多了,不赘述了。

  说了这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现在想交交心。不感兴趣的宝宝,现在可以撤了,继续看下去的人,我谢谢你。

  我属于三跨,也可以说是所谓的二本逆袭985。在考研之前,看到那些逆袭的人感觉太厉害了,从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做到,但现实是,我做到了,而且排名还不错。有点小遗憾就是复试没有得第一,哈哈,真的。

  首先是考研还是工作?其次是考什么专业和什么学校?不管最后选择哪个,是了内心还是迫于现实压力,要记住没有后悔药,不要回头看,奔着自己的目标大步向前走就好了。

  有人说,考研之所以难,就难在这是一场信息战。但讲真,我在这方面没有过多困扰。我只是考研前期,网上看了许多经验帖,搞明白我需要怎么做以后,就不纠结了。中期,研招网名的时候,又收集了信息,查了一些资料,确定了报考的专业和方向。后期,和同学讨论了一下题目,交换了一些资料。复试时,打听了一下复试流程。有些人舍本逐末,为了信息,在各种考研群里流连忘返,这样不好。

  考研初试是一场持久战,不定计划是绝对不行的。在一开始复习的时候,我就大致定下了到12月考试为止的,每个月的复习计划,细致到每个考试科目、单词背几遍、阅读做几遍等。

  再做每周的计划、每一天的计划。而且一定要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计划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信息,随时调整。

  做计划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松紧度。比如每周计划只定6天或6天半,剩下的时间用来弥补这一周没有完成的任务,或去放松娱乐一下。

  计划是用来完成的,不是用来的。所以一定要努力!但是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死,6点起不来,就7点起;下午容易困,中午就睡一会;只要完成今天任务,没必要凑学习时数。但至少一天学习10个小时,这是基本。还记得上一届一位考研成功的学姐,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就是,要想考上,每天至少学习12个小时。虽然我没做到,但是小伙伴们要尽力做到啊。

  心态是考研成功的软条件。我一直相信,尽人事听。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考研还要看运气,万一考试那天生病难受呢,万一遇到了恰好熟悉的题目呢?决定了考研,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一方面不可钻牛角尖,要给自己留。但是也不可过于随意,这其间平衡,自己把握。

  最后祝福看到这里的人们,最后的结果能对得起自己,加油!有教育学考研困惑的宝宝可加学姐微信:jiaoyushuoshi 666 进教育学微信交流群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