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论文> 文章内容

浅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发布时间:2018-10-30 15:49:0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而美术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们在创造美术作品、思考美术相关问题时,展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初始阶段,其思想没有过多的被,其想象的丰富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都要强于,思维的可塑性也要强于,因此对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为容易。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与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下,以往的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需求,现代的美术教育应更加注重有效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DBAE 这一名称最早是在美国艺术教育家WDwaine Greer在他的论文《Discipline-based View of Art Education:Approaching art a Subject of study》标题中出现,DBAE理论将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设定为“一种健康发展的理解力”。而教学内容则应涵盖四个相关学科领域,即: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美学。DBAE理论认为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K-12)的儿童和青少年都需要接受由浅入深、结构严谨的艺术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需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理解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考虑。这四门艺术学科也并非地单方面的讲授,而是要互相补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相应调整。美国在实践DBAE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这与其先进的教育紧密不可分。日本的艺术教育提倡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因材施教。在美术课堂上,虽教授相同课程主题,但却会因学生的差异性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这样虽然学生面对同一课程,但每个人的在课堂上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都会有所差异,这样方式所培育出的思维的创造也会因人而异。另外,日本的中小学教育,非常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项目也是丰富多彩,例如书法、剪纸、工艺、插画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观已延续了多年,其模式只注重教授技巧,老师示范以后,学生往往就不再主动去思考探究了,绘画、制作时照搬老师的范作,全班千篇一律,严重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本位性,其根本结果只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使学生自身的潜力得不到开发和延伸,表面上让孩子学到了绘画技巧,但实质上,却把孩子们训练成了临摹的机器。假如我们能在孩子们人生初期,就开始关注重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就等于给了孩子们一片更加宽广的天空,这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小学阶段儿童美术教育发展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科学把控创造性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关系。

  欣赏经典画作是帮助培养儿童创造力思维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美术教学中对欣赏课的设计简陋,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俞灏明烧伤后复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环节的重视。

  首先,欣赏经典画作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作品出彩的方面。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应先顺着作者的时代和作品的内容这两个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分析。例如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格尔尼卡》,其是由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于二战时期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该画是以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屠戮百姓的事件而创作的一幅画。在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的,代表了的和。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象征的西班牙人民。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和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画面右侧,表现了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和的感觉, 学生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情感与充满悲剧意味的社会困境。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作与了解时代背景,解析出画家的作画构思与技巧,毕加索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真实的去描绘剑子手和战争中人民群众的神情动态等细节,但是却运用别具一格的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这样符号化的绘画形式,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通过欣赏经典画作,了解其历史背景,绘画技巧与画作的缺憾不足,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另一方面还可过度古威的盲目心理,增加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自信心,增强其创造思维的开拓能力。

  美国艺术教育专家艾斯纳,在他的著作《艺术视觉的教育(Education Attistic Vision)》中有提到,“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教师的因素尤为重要,建立一种良好、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美术、热爱美术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我们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过去的美术教学经验中,笔者发现,孩子们更喜欢的是愿意与他们平等沟通,用心交流的老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探索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小学生由于在、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学生出现“偏差”时,老师应及时的给予引导和鼓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他认为“‘期望’是一种很神奇的魔力,教师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应当多用赞扬的话,去鼓励学生,比如“你画的真好”,“有进步哦,继续加油,下次一定会更棒!”老师的这种激励和期望,对他们会有一种强而有效的激励作用。而在课堂过程中对于那些个别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关心他们,时间久了之后,其可能会产生心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多留心,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状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面对有缺点即“短”处的学生时,需要更多一些爱的表达,必要的时候要多一些偏心,给与我们的爱与期望,让他们可以在自信心与自尊心方面得到强化。

  为了实现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在小学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与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他们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想法。在美术课堂中,教师会出现以个人的喜好和标准去看待衡量学生的绘画,给予“优”或“差”、“好”或“不好”的评价,看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就疾言厉色,这了教学原则,要杜绝。其实,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的评价可以有很多方面,如:性,积极性,创造性,综合性等,评价的形式也可多样,如:文字,语言,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取消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总的说来,我们要鼓励学生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两多两少”的原则,即多鼓励多期望,少少否定。

  一是在引导过程中,少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绝对性的问题,学生只能选择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答案会造成单一性。如果可以,多给学生以“如果”、“可能”、“除了”等选择性的问题,让他们对提问感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才能展开思维的创造;二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先不要着急马上揭晓答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不要干扰或打断他们,即推迟评价。三是享受与学生一起赏析其作品的时刻,不管学生作品创造性的大小,注重以鼓励为主。把孩子的自尊心和创造力起来,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享受绘画的乐趣。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学习,感受快乐与自信,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据学生的巨大创造力,老夫子式的师道传统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温馨,富于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热爱和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多提倡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如何有效的学生的内在创造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同仁们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活动全部过程离不开对现实形体的把握。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其感性认识来源于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应只是局限于在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外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用感官去接触大自然,感受那变化万千的云朵、色彩斑斓的花儿、奇趣无比的昆虫世界等。大自然中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将成为的学生最生动创作素材,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画各种各样在自然界接触到的有趣事物,让他们观察其颜色,其形状,更深刻的在脑中塑造客观实体。另外,孩子在接触和了解了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之后,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既可以用水彩笔描绘出心中的四季变化,也可以用橡皮泥捏塑出蝴蝶、花朵等泥像来。教师应鼓励孩子多看、多接触、多尝试,从而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拓展其视野,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期间为了让学生们观察的更加仔细,老师也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道具,如放大镜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例如影像、游戏、故事和音乐等方面,让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新颖有趣的事物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想象能力和认知能力,引发学生快乐的情绪,刺激创造思维的涌动。因此,在美术课中,我们可以尽量多开展有趣的户外活动课程,创造第一,准确第二,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自然风景,增加头脑中的信息知识储备,为学生思维的创造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过于重视手上技术的绘画与表现,缺少引导学生心灵上的直觉、感受和思考的部分,艺术创作缺魂,缺少冲撞内心的情感抒发。艺术家之所以称之为“家”,区别于“匠人”,在于艺术品的内涵、思想与生命力。学生的美术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低下,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发散性的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无定向的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发散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例如绘画构图既可学生遵循、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处理,还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像儿童画构图就可以不依照,让学生发挥天性,,看似有悖常理,但其创作效果却有可能极其生动,充满童心趣味。再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引导他们对选材的取舍、思考作品的组织方式、作品表现手法,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当前,我们的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竞争、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前所未有。要想立于时代,对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笔者认为抓住小学阶段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黄金期,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学生学习美术最缺乏的能力补回来,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吾辈任重而道远。 (胡雨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